李明维:流体形式 2010-05-28 09:28:5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蔡晓玮 点击:
有些建筑师给出了对世博会的不一样的想象。建筑师齐欣表示,如果世博会的建筑不是在一个园区里,而是散落在上海的各个角落,真正成为上海城市高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许临时和永久就将并存。

  更有些建筑师给出了对世博会的不一样的想象。建筑师齐欣表示,如果世博会的建筑不是在一个园区里,而是散落在上海的各个角落,真正成为上海城市高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许临时和永久就将并存。实际上,库哈斯在为世博作前期的研究时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为上海此时此刻的城市化发展地图绘制一个边界,然后沿着这个边界建造一条环路地铁,把世博的各个展馆放在这个环线之上,人们可以一站一站地去看世博。”当然,这种想象非常疯狂,但它将有利于疏散市中心的人流,并将永远地在这个城市中刻下2010的城市发展脉络。或许,在世博会之后,我们更需要的是思维上的突破,而非单体建筑上的华彩。

 

  专访多相工作室陈龙:

 

  感性形态从理性出发

 

  此次论坛上,年轻的建筑事务所登上世博会的舞台成为建筑师们谈论的焦点之一,其中多相工作室的作品万科企业馆得到了颇高评价。让建筑师们更兴奋的是,世博会作为一个顶尖的世界级建筑盛会也给年轻建筑师提供了一个舞台。

 

  早报:谈谈你们这次做的万科企业馆,它的形态很有趣,怎么想到做成七个独立的筒状结构?

 

  陈龙:这是一个小型的招标,命题是全球变暖,也就是低碳。我们也是从这个概念出发来做的。此前我们就对麦秸秆这种材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中国处理麦秸秆的方法多是在农田里面焚烧,其实在麦秸秆中固化了很多二氧化碳,焚化的同时,二氧化碳被排放到了大气里,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把多层的麦秸秆压扁,然后穿上钢筋,之所以用筒状结构其实也是因为这种材料整体硬性强,截面作成筒状更合适。

 

  早报:所以说是一个特别理性的设计过程?

 

  陈龙:是的,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空间很感性,但实际上我们是从材料出发来做的,思维上很理性。最后,因为这种结构需要大量试验,而且也没有现成的标准,所以没有用麦秸秆来做结构,但建筑的形态被保留了。

 

  早报:你怎么看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建筑形式?

 

  陈龙:现在建筑做形态的特别多,这其实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一路沿袭下来的西方造型艺术,讲究实体在阳光下的光影和造型。但我们关注的却不是形式,我们的作品大多是一些非常朴素的几何体,比如原型,还有很多的方块。

 

  早报:回到世博会,你最喜欢哪个馆?

 

  陈龙:英国馆。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而且它的工艺是产品设计的工艺,更精致,它的构件都是独立在工厂中完成然后组装的。我觉得这个建筑和我们的设计有共鸣的地方,实体和空间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其实有很多中间状态,这也往往是我们的设计灵感。

 

 

 


【编辑:袁霆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