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观点:
中国美术馆的观众到底是谁?
思考不等于公共,公共也不等于教育
巡展是一个美术馆资源共享的问题
【编者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的“双年展”“三年展”就不断火热并日渐成为策展人、艺术家争相表演的舞台。一方面,“艺术海归”派策展人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本土艺术,不断思考、摒除“他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并促使其进入国际艺术讨论的范畴;另一方面,批评家、策展人在针对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举办规模浩大的主题性展览并切入当前的文化现象甚至是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属性问题、资金问题、独立性问题……这些问题从双年展开启的那一刻便伴随至今。2010年已经走过一半—— 国内:9月,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行将开始;10月,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即将拉开帷幕。国外:根植美国本土的惠特尼双年展已经落幕;悉尼双年展即将结束;釜山双年展在9月11日开始启程……艺术的盛会一片繁荣,它们又是否具备担负重任的能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的中坚力量?毫无疑问,再庞大的“双年展”也是由无数个个体所构成,它面临无数难以逾越的鸿沟,也面临无数的质疑和责难。“双年展”是什么?——饕餮大餐?艺术圈的内部交流会?有钱人烧钱的游戏?政府的城市名片?国家的经济策略?还是策展人交给所有未知观众的一张答卷?本期“99半月谈”针对这一问题特邀国内年轻艺评家杭春晓博士、艺术家刘鼎、史金淞参与讨论,一同分析双年展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
嘉宾简介(按字母排序):
主持人:丁晓洁(99艺术网副主编)
杭春晓:1976年出生于安徽当涂,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鼎:1976年生于江苏,2001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Pink Studio”,现为独立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2009年参加第53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史金淞:1969年出生于中国湖北当阳。1994年毕业于中国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和工作于武汉及北京。 2010年由空间站推荐入围亚洲当代艺术奖(AAF)。
【相关视频】
【编辑: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