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中国,从中国到巴黎
程昕东与法国前副总理法比尤斯先生
不过,体制的框架可没有那么容易打破,自由的氛围没能持续多久,程昕东开始遭到批判。在这样的困顿境况下,再加上与一位法国姑娘相恋,1989年,他离开中国,到了法国巴黎。
在中国的23年里,程昕东经历了文革、80年代社会经济变革等大潮的冲击,而巴黎则让他获得了一次完全的重新的机会,世界不再是他从缝隙里观望的那个世界,它毫不吝啬地张开臂膀,等着他融入进来。
在偶然的机遇下,他进入到法国的文化、艺术、外交圈子。1992年,程昕东成为法兰西画廊工作人员中的一员,当时法兰西画廊正在策划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个法国绘画大师的展览,委派他担任协调员一职。他虽然是个新手,却很希望促成这个事情:希望能让国人看到更多的西方艺术,也希望能通过交流,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因为当时法国与台湾进行军备交易,中法两国关系比较紧张,再加上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展览的硬、软件设备条件都很差,展览的实施受到了很大阻力。不过,他仍然面迎重重阻碍,朝着目标前行。终于,到1997年的时候,展览成功举办,引起很大轰动。
程昕东为中法艺术的对接做出了更多努力。1993年春天,他在法国策划了星星美展组织者之一,艺术家马德生的版画展;1996年,他策划了第一个在法国巴黎完整地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因为条件限制,展览不可能做得很大,程昕东从每个不同的艺术形式里找到一个他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最后展出的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分别是:张晓刚、方力钧、张培力、顾德新。现在,这几个名字已经俨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圈的中坚,有很大分量。当有人夸赞程昕东眼光怎么能那么“准”时,他说,虽然当时这几位艺术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但他们的艺术形式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中有东西让他感到震撼。
程昕东坦言自己很喜欢在法兰西画廊时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了艺术本体,和艺术家的合作,跨文化的交流,以及很多的组织工作,与他个人的兴趣点结合在了一起。这段工作经历让他获得了从很高的层面看世界的机会,一边学一边做,收集经验和社会资源的培养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与艺术的距离。他也很喜欢巴黎——这座城市有那么丰富的文化,那么多的美术馆和剧院!不过,他还是想要回到中国,想要构建一个依托于中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艺术背景的空间,与世界对接。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回到巴黎学艺术史去了,一直到97年回到中国的时候,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艺术博览会……在积累经验和社会资源的时候,程昕东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与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