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98的故事——抗拒:陈宝国 2010-09-14 16:43:02 来源:ARTINFO 点击:
亚洲艺术文献库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先后在香港、北京与上海三地联合发布了各自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杜柏贞,以及MoMA国际收藏、展览合作总裁杰-利文森与艺术批评家巫鸿对两个项目作了分别介绍。

亚洲艺术文献库的“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 当代中国艺术”计划野心勃勃,四年内搜集而来的数万件文献材料汇集至与项目同名的网站,同时还以大量影像素材制作了一部50分钟的纪录片《萨特与邓丽君:1980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以此作为切面而导入进一步的研究。片名也可折射出此番文献库对浩如烟海的80年代文献处理上的一大特色,即,着眼于作为那个年代标志之一的“知性论述”上,在访谈及文献搜集中更多地关注了艺术家与批评家们的背景,他们在文学、学术、影像方面的体验以及社会经历都成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加以归档。80年代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献库在其中力求“尽快收集这些行将消失的变革纪录,亦可藉此与当前的盛况维持一段距离”(杜柏贞)。

 

相比之下,MoMA的英文出版物《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则更多地将重心置于文献的教育意义上。身为主编的巫鸿教授着重点明了这个出版项目中所包含的为海外艺术研究者更有效地推进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提供直接帮助的目的,书名中的“第一手材料”(primary documents)也正基于此。书中择取汇编的1979至2006年的文献与图片材料均非出自个人观点,而来自“某一层面的共识”。

 

纽约MoMA油画与雕塑部门策展人Doryun Chong、艺术家徐冰、黄锐、宋冬、吴山专、徐坦等也参加了三地发布会现场的分组对话,主题分别集中于70、80与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短时间谈话显然只能管中窥豹地为之前的理论发言作些感性补充。在文献性工作已蔚然成风的今日当代艺术界,这两个机构的研究能够达到何种历史深度,则是在认识到他们的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考量的。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