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纽约,地铁浪漫曲 2010-12-18 15:50:52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段炼 点击:
住在新泽西的时候,我周末常去曼哈顿。每次在第五大道漫步或在联合广场坐下喝咖啡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设想假如我迁居曼哈顿的情形。想象的结果是:如果我住在曼哈顿,每天行走在街边地铁的通风口上、听着地下传出来的噪音轰鸣声,我会很快崩溃。

住在新泽西的时候,我周末常去曼哈顿。每次在第五大道漫步或在联合广场坐下喝咖啡时,便会情不自禁地设想假如我迁居曼哈顿的情形。想象的结果是:如果我住在曼哈顿,每天行走在街边地铁的通风口上、听着地下传出来的噪音轰鸣声,我会很快崩溃。

 

那噪音不仅轰击耳鼓膜,而且闹心,让人心烦意乱。流行于90年代初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就写到了地铁给人的纠结。那时候在纽约地铁表演的音乐家,几乎是清一色的洋人,水平较高。小说讲到地铁音乐家的高超演艺,竟使故事里的男主角改变了来美国追求艺术的初衷,转而弃艺从商。

 

后来纽约地铁也出现了华人音乐家,水平有高有低。但若是演奏民族乐器,无论水平高低,总会让异乡异族人耳目一新。我有个朋友就因这耳目一新而乐善好施,同一华人音乐家有了一面之交,并毫不在意地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那位音乐家。

 

朋友在金融界工作,白天到曼哈顿上班,晚上回新泽西。那天晚上刚回家,就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亚洲口音很重,但朋友还是听明白了,打电话的人就是在地铁里交谈了几句的那位华人音乐家。对方告诉朋友,说自己的孩子快从大学毕业了,金融专业,希望能给介绍一份工作。朋友很热情,让音乐家留下了他孩子的信息,说是有机会一定介绍。(给公司推荐新雇员,公司会给介绍人4千元介绍费,何乐而不为?)

 

第二天下班刚一回家,朋友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仍是中国口音,英语却不灵光。费了半天劲,朋友终于弄清楚,对方是昨天那位音乐家的邻居,得知音乐家的孩子今后有可能会在曼哈顿金融界供职,便想得到同样的帮助,因为自己的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了。朋友是热心人,虽不能胡乱打保票,但表示乐于届时提供相关信息。这之后,朋友接到了第三个和第四个陌生电话,全是中国口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