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人物的成长之路
杨凯:而现实生活中,现在大家看到的以上这些成功艺术家是他们现在的光辉形象:他们现在市场一路走高的天价拍卖纪录、生活非常光鲜非常时尚、穿着名牌衣服等等,或者是他们策划了很多让整个中国、整个亚洲都非常震惊的一些展览。
我不知道大家的心目中有没有知道当年这些所谓成功艺术人物,他们像你们这样年龄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
·关于方力钧
比如说方力钧,这个是1993年的时候方力钧在圆明园新村的画室,当时条件非常地艰苦。我不知道大家对方力钧研究的有多少?方力钧以前跟你们相比,他漂泊在北京的时候,他比你们现在要苦多了,可能苦十倍。
因为你们现在最起码还可以租工作室,还可以非常悠闲的谈恋爱,还可以去吃好的火锅,而这个时候的方力钧是一日三餐都不饱的。因为当时他为了在北京能画画,经常会断生活费。
后来我采访他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回到老家,找一个工作多好?”他说他们那一代人追求是一种独立从事艺术的状态、或者是生活的方式。
而在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是没有市场的,很多艺术家差不多就是靠画点儿连环画、插图在市场上卖,换几十块钱就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的生活进行创作。
那时候他们这一代人是非常辛苦、没有所谓的艺术市场。
这个是1992年圆明园画家村在北大的露天展览。
而我是在今年川美70周年校庆的时候来过学校,我参观过你们新校区里边年轻艺术家非常庞大的像798艺术区一样大的个展,场面非常震撼。
你看他们当年参加一个展览,他们的那种精神状况就像过节一样,能够参加这样的展览是非常荣幸的,尽管是露天的。
包括这样展览的地方,当年包括“星星画会”也是在这样的地方,在栏杆旁边把自己的画儿用自行车亲自扛到路边。那时又雇不起人,把作品架起来放在栏杆或者是树旁边,这就是当年的一些状况。
你们想像一下,你们现在刚刚毕业或还没有毕业就有这么好的展览,这么好的空间,这个可是当年所有的艺术家梦想。
· 关于张晓刚
大家知道张晓刚,这是张晓刚早年的一张照片,你们也可以看到就是一个非常“愤青”,其实他也是你们川美的老校友。
大家知道现在他是中国艺术拍卖市场的天王,而且张晓刚现在任然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非常重要的当代艺术家。
前不久他的一张1992年创作的参加广州双年展的铜奖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上个月香港蘇富比拍卖会上以5218万港元(669万美元)的纪录被印尼华人收藏家余德耀先生收藏的 。
而当年这幅画卖多少钱?是几千块钱卖出去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艺术家现在的作品一开价是几万,几千块都没有吧。
这张照片是他和他的同级同学周春芽的照片。
周春芽是版画系的,也是你们的校友,他们两个很长一段时间同住一间寝室。这是他们当年在的一张合影。他们经常进行艺术创作上的交流,这两个朋友一直从同学到现在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对于像张晓刚等大部分艺术家来说,因为坚持纯艺术的现代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官方的展览,没有收入来源。可以说当时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等于没有出路。他有段时间对未来非常迷茫,曾经想过放弃绘画,他想过干脆改工科,工科还可以到工厂里当工程师,画图什么的,还能赢得一种尊严;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绘画跟当时的展览、金钱、仕途没有关系,完全是精神层面的艺术追求,而且不被人们所理解。
今年他出了一本书叫《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记录了当年一代有志青年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彷徨、孤独、无助。我建议大家可以去买一本来看,99艺术网上面也有电子版的介绍,在出版频道里面也有介绍。内容是关于当年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在你们这个年龄相仿的时候:
是怎么面对人生?
怎么面对艺术创作?
怎么面对就业?
如何面对婚姻?
这代有志向的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当中如何追求创作自由和做人的尊严的?那时他们都非常迷茫、痛苦、彷徨不安!非常值得你们一看。当然,大家知道当年的罗中立也是你们学校的校友,当年因为创作作品《父亲》,在学生时代就很出名。而且包括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就是在校的时候,他们的毕业创作作品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当年的艺术家,我相信跟你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处境是一样的,就是放不放弃艺术?因为现在我不能出场,就没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会把艺术放弃掉了。
其实,马拉松赛跑的时候每一个参选运动员都可能得冠军;而且每一个人都非常自信,自己一定能拿到冠军。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刚开始的第一名到最后不一定是第一名,刚开始的最后一名,到最后有可能是第一名。
我觉得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是你状态很好,但是跑到你旁边的人不小心把腿挡了你一下,一下子摔个跟头,就踢倒了,就永远没有机会获得冠军了,这就是老天不睁眼。我觉得人生就像马拉松的赛跑,一群人都在起跑线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就像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你们都是专科以上的学生,学历都很高,都非常有聪慧、有才气、有才华、有理想的年轻人。有人今天状态好一点,跟状态不好的人的作品图像、语言和观念都非常有差距。但是我觉得并不决定你们的未来谁是成功的,你们都有可能。所以我觉得就在你们母校当中,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选择了你喜欢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理想!
这个是89年春季现代艺术大展的开幕式,当年在北京由栗宪庭、高名潞策划的一个展览。当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你们在网络上还可以找到更好的照片。
这张照片已经很模糊了,但具有重要的时代的意义!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未来和理想的憧憬!就像这些老的艺术家,包括批评家,包括栗宪庭,包括我们熟悉的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等等,当年他们都是非常艰辛的。所以我觉得其实机会都是相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最重要的是你要抓住当下!
·关于周春芽
我知道周春芽在毕业以后就在成都画院里面找到一份工作,那个时候他并不安于现状,觉得中国传统绘画没有出路,他想要寻找一种新的可能。
后来他留学去了德国。留学期间,他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国外的当代艺术展览里边没有“中国艺术家”这个词。当有人问他你来自哪里的?他说:“我来自中国”,那句话说出去的时候,尽管他个子很高,1.8米,但是他说出话来的分量却很低。为什么?因为所有在博物馆、美术馆里面看不到中国艺术家的影子,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所学的东西带回中国,一定要在国际上为中国的现代艺术上赢得尊严!
有段时间,因为交不上学费,他就去打工。做什么?去火车站当搬运工,靠搬运工的钱来交学费和维持他的生计,这些都是艺术圈人士的成功例子。
·关于栗宪庭
栗宪庭是学绘画的,后来他没有从事艺术家的职业,而选择了从事了批评,却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批评家。当年他在北京,他的家境也不是很好,而全国各地的有志艺术青年来北京时,他家里就成了一个免费的“接待站”。很多人都在他家里面吃、住,这些外地的朋友去北京,很多都住不起宾馆。
我知道有一个关于他的非常感人的故事。有一次有很多艺术家朋友在他家里面做客,因为人多饭少,大家没有吃饱,大家就拿筷子敲碗,当当地敲。想想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差,大家年轻胃口又好。这时,老栗偷偷地拿一把东西出去,好一会儿才买回来挂面煮给大家吃。十五年以后,他们才知道老栗出去干什么?原来他当时也没有钱,就悄悄收拾了很多废报纸和书籍,出去换了几斤挂面,然后回来给大家吃。后来这事大家知道了后,让当年吃面条的所有艺术家都非常感动。而且,经常有人在他家住,人多被子不够,有人在他家里面睡觉的时候,晚上太冷,后来一摸,棉被里面有碗大一个洞,没有棉絮。尽管当时的条件艰苦,但是很多年轻艺术家都得到过老栗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的艺术成就终究纷纷名扬天下。当然,栗宪庭也成就他自己在艺术批评、学术界的重要历史位置。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就不再多说,我想每个人的成功,其实都伴随自己不同的家境和环境,每个人都有很多辛酸的故事。我认为磨难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笔财富,我相信你们在座的每个人在这儿肯定也有家境比较清寒的或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可以坚定地说你们今天已经比那个年代、比那一代人幸福百倍!那时中国和他们的未来是什么?大家不知道,但是对现代艺术的探索,只能学习西方,借鉴西方。但是他们敢于坚守,敢于身体力行做一些实践性的艺术探索工作,他们不畏艰险的求索精神是值得将来中国所有从事前卫艺术工作的人学习的榜样!也包括我。这种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你们现在的物质和生活条件比他们好很多,所以我坚信,你们的机会和前途应该更加光明。
【编辑: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