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莎艺术》创刊特辑 艺术改变中国 2011-01-21 09:37:52 来源:凤凰网 点击:
“规模产业”这一经济领域中的术语已经适用于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者不拒使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无可争议的强势阶段,虽然“建造在城中村的大工作室现象”必然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消失,火爆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会在与西方艺术市场的逐步接轨中进一步冷却……

我们过多地相信自己的标准

 

毫无疑问,艺术是交流的产物。艺术家的职能是把个人或者他者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内容,在交流的语境中向公众公开,并被品头论足。换句话说,艺术家实际上是在竭力用才智与真诚、欢乐与痛苦,甚至流血的伤口,在交流中进行付出与认同的交换。交换的结果取决于观众对艺术家的付出是否满意。这种交换从不视为一种出卖和购买,交流双方的动机也从未受到过质疑,因为这是一种合法的易货贸易,它由来已久,公平合理,天经地义。但是,艺术,至少是私密和伤痛的艺术,如果不能区别于利用残疾向路人乞怜的乞丐,私密与伤痛就很难有理由成为艺术,也很难有理由进行交流。这不是观众是否需要的问题,问题在于艺术家究竟是不是一群比赛看谁伤得最惨最痛的路乞?假如艺术与观众之间就是这种供需关系,那么艺术家就必须对是否为这种供需关系“供货”做出抉择。

 

对于艺术为什么一定要交流,这个提问在我脑子里很长时间挥之不去,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作为艺术家的最基本的愿望——交流。所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以前,我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草图方式存在,因为交流已被质疑,草图无需变成交流意义的作品。草图脱离了交流语境,就像日记一样,封闭在纯粹意义的个人精神活动中。

 

但是,交流是人类乃至动物的本能,艺术家更是一群交流动物,他们存在于他者的语境之中,即便是最为独立的艺术,其内在也会存在他者的干预。他者的评价或者认同与否,使艺术成为超越艺术家个体的存在,艺术最终不是在艺术家个体而是在他者语境中实现的,除非你是一位完全自娱意义的艺术家,否则拒绝交流将会使你成为他们中的另类,在分类学上从艺术家名单中剔除。

 

2007年我完成了“W三角尺1”和“W三角尺2”。“W三角尺1”的刻度标准是每厘米10毫米,“W三角尺2”的标准是每厘米12毫米。用“W三角尺1”测量为正确的,则是被“W三角尺2”测量为错误的,反之亦然。多重标准的并存,意味着对于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取决于选择了何种标准。问题是我们过多地相信自己的标准,忽略了与自己标准不同甚至相反标准的存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