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莫夫对中国油画教学的贡献 2011-02-23 16:10:1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裕君 点击:
前苏联的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马克西莫夫于1913年出生于联伊凡诺夫州沙特罗夫村。1935年马克西莫夫进入莫斯科美术学院里亚日斯基教授画室学习,1943年毕业后执教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曾说:“马克西莫夫的素描教学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这是他对中国素描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当年马克西莫夫提出要从形体内部的结构认识形体,当时在理论上是理解了,但直1962、 63年才能在画面中运用出来,共计8年。之后我又用了15年才彻底把表面的光影和内在的结构结合起来”。
  
  马克西莫夫以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蓝本,协助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制定教学大纲,为新生的中央美术学院建构了基本符合油画教育的、循序渐进且要求明确的油画教学计划,同时在他主导下逐步健全教研制度,提出教研课题,开展集体教学研究的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领导曾就苏联高等美术院校的工作室制度专门与马克西莫夫咨询座谈。由此开始,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逐步脱离了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的粗放办学状态,步入正规化的发展渠道,中央美院的油画系也是“马训班”结束后成立的。
  
  马克西莫夫在当时重要的美术会议上,(如1955年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55年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1956年全国油画教学会议等等)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美术创作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富于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如素描的观察方法、油画色彩的训练、教学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要求等等,事无巨细,一一指正,表现出一个援外职业教育家的素质,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尊敬。我国老一辈油画家吴作人曾盛赞马克西莫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乐也”。
  
  油画进修班于1957年结束,当学员的毕业作品展出的时候,受过马克西莫夫指导的中国年轻的油画家们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气象,王流秋的《转移》、王德威的《英雄的姐妹们》、秦征的《家》、 詹建俊的《起家》、 谌北新的《晨》、任梦璋的《收获季节》、侯一民的《青年地下工作者》、高虹的《孤儿》、袁浩的《长江的黎明》、王恤朱的《待渡》等,都表现出一种更加扎实的绘画功底,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从技术上改变了建国初“土”油画的创作面貌。而这一批学员在后来美术创作上的表现则更加突出,成为中国油画继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等老辈画家之后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通过“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马训班的学员,后来都已成为中国油画教育界的栋梁,成为我国卓有建树的著名油画家,他们中有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家学会会长詹建俊;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侯一民;天津文联副主席秦征;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魏传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法祀、张文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流秋、汪诚一、于长洪、王德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谌北新、武祖德;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尚沪生;广州艺术学院教授王恤珠;上海油画雕塑院教授俞云阶以及著名军旅画家高虹、何孔德、任梦璋等等。他们的名字将连同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的油画作品,以及他们为发展中国油画教学、培育中国油画人才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一起载入新中国的美术史册。
  
  如今,我们回顾的这段极其珍贵的历史,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油画发展的一次生动的演绎。不但让人们从中了解到马克西莫夫在新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价值,也可感受到油画艺术所具有的历史联系性。俄罗斯油画在世界美术史占有的独特地位,以其现实主义鲜明风格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其充满诗意的理想主义情怀,直至今日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当今中国著名油画家如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程从林、张晓刚、陈逸飞、杨飞云、王沂东、刘小东等,他们的油画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离不开“马训班”毕业学员的精心培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