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兔年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新行走 2011-03-08 11:56:0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西沐 点击:
在兔年来临之际,中国艺术品市场具有哪些大的走势?我们结合由西沐主笔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的相关内容,像往年一样,给以分析与回答。

 

记者:资本的注入让收藏人群已迅速接近亿人大关,这使传统的藏家投资迅速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很多人只能望艺术品而兴叹——这无疑会造成高档艺术品的垄断,而这种垄断会不会消弱艺术品熏陶功能的普遍性呢?

 

西沐:新的市场结构的形成必须要有新的市场理念才能被人们更好的理解与认知。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关注经典,挖掘经典的价值本是无可厚非的举动,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的状况,那就是本是投资艺术品、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资本,几乎一股脑儿地将关注点聚集在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上,用一个又一个的天价客观上形成了对稀缺艺术资源的垄断。但垄断所付出的高额成本又是要求利益最大化的艺术资本创新新的交易形式,传统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是一级市场(画廊为主体)交易及二级市场(拍卖市场为主体)的交易,除此之外,近几年以来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还不断地兴起了以信托模式交易为中心的艺术品信托基金或以艺术品资产产权合约份额化为中心的艺术品产权类证券化交易。事实上,无论是艺术品信托基金还是艺术品产权类证券化交易,都是艺术品这种艺术资产正在逐步地成为一种金融资源与金融资产。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展开,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艺术品资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重要的资产配置标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艺术品资产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及资产定价的一种标的。基金投资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是对现行艺术品市场的一种交易创新,其资金和专业门槛较低、投资周期较短、流通性较强,这些特点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入艺术品市场,资本化与大众化是艺术品市场重要的战略方向,从而打开了艺术品交易资本化与大众化的大门,既壮大了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规模,又开辟了一条大众化进程的通道。这是市场竞争与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有利于使收藏成为一种既是资本现象,也是大众化的投资与参与过程,在健康与开放的过程中享受艺术带给人们的乐趣与精神上的愉悦。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本化、大众化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记者:从去年秋拍中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以1.7136亿元人民币成交价、李可染的《长征》以1.075亿元人民币成交可以看出,2011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会更多地关注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存世艺术家的天价作品将接连产生。请简单地剖析一下原因。

 

西沐:在大环境的支撑下,艺术资本的整合能力正在进一步放大,并改变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系统结构,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进程的发展,其基础就是,在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壮大过程中,艺术资本正在促使中国艺术品市场价值建构的转型,即正在重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建构。首先,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基础的脆弱及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初级发育形态,在大环境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的基础缺少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其发展的不稳定性及易波动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增强风险意识,寻找更为坚实的行情支撑是非常必要的;其次,面对今年第一轮行情的火热,追涨已使传统艺术品市场板块已进入到了一个相对高的价位水准。与此相适应,没有得到新一轮行情追捧的一些相对偏冷的板块,在高企的市场行情的示范与带动下,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市场投资价值了。特别是,当代存世艺术家中的典范人物与经典艺术作品就极具这种投资气质,值得市场及资本投资者的关注;第三,当代存世艺术家及其作品,虽然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但是那些学术定位明确、市场切入有效、市场效应良好的标示性典范名家及其经典作品,虽然在作品资源稀有性上不占有优势,但在作品的保真、市场运作的参与及其艺术作品当代价值构建与提升的参与方面却占尽优势。再加上目前他们的价格相对偏低,作品的选择余地大等一些优点,使当代存世艺术家中的典范与经典之作,日益受到市场及资本的关注;第四,当代存世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市场门槛相对较低,这为中小规模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总之,世界艺术品市场正在走向“经典化”发展的路线,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世界艺术品市场避险情绪的蔓延,这可能是难以改变的趋势。随着投资行为偏好的形成,这种状况也会反映在当代存世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收藏过程之中。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