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录像艺术40年 2011-03-15 17:37:29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李振华 、北京艺术实验室 点击:
德国录像艺术与欧洲其他国家录像艺术的发展情况类似,也经历了身体介入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家介入的传媒节目、短片与电影实验传统的延续,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针对此媒介的实验等几个阶段。

ZKM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入口处景观

 

“德国录像艺术40年”这一庞大的主题,以回顾与梳理始于60年代的德国录像艺术运动为鸿旨,由5个在德国新媒体艺术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机构联合发起,以期保藏、研究、收集、整理这一庞杂而特殊的艺术历史。可想而知,这一项目的困难和复杂程度:媒体艺术这个特殊的媒介,自60年代至今仍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之中,其范围更是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种媒介范围。

 

德国录像艺术与欧洲其他国家录像艺术的发展情况类似,也经历了身体介入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家介入的传媒节目、短片与电影实验传统的延续,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针对此媒介的实验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因为有博伊于斯针对电视的行为、表演的记录而构成了德国录像艺术关于身体介入话题的实例。与之呼应,“德国录像艺术40年”在项目的结构上也采取类似方法,自2005年开始第一部分“数字遗产”,到2009年启动第二部分“再见记录”,以此构成一种对逐渐演进和完善的录像艺术历史的再发现。其实以上话题在欧洲今日的研究机构中已经广为流行,围绕这个话题还催生出一系列研究机构的联盟,如欧洲的联合机构GAMA“媒体艺术文献之门”,便可被看作是此类项目的最大愿景。此外还有久负盛名的ZKM“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博物馆”,亦是“德国录像艺术40年”前两个部分最重要的组织者之一。ZKM在教育和新媒体收藏、研究、整理方面,一直是媒体艺术机构的头羊,其运营模式也完全不同于我在前面几期介绍的AEC或转译媒体艺术节等机构,而是一种同高等教育和美术馆体制完全结合的、最综合、实验、和自由的模式。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去ZKM的时候还是2003年。2002年我曾策划了一个关于混合影像声音的项目《雷云计划》,这期间认识了来自ZKM高等学院的Paul Modler和他的女友琳琳。2003年Paul邀请我去ZKM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讲座,由此我又认识了艾可和乔佳,艾可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供职,而乔佳曾经出版了一本关于ZKM的书。就在2003年,我开始对德国艺术的发展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举办的 “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标志着官方美术政策的一个方向性改变,其指向直接针对西方所认知的中国当代文化形象。值得一提的还有MearzMusik艺术节中以音乐为基础的而发散出的剧场表演、多媒体互动等项目等等。当然还要算上转译媒体艺术节这样的老牌新媒体项目和柏林电影节这个在欧洲最具政治文化倾向性的电影节。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