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是否已沦为赤裸裸的商品? 2011-03-19 14:35:0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肖华华 点击:
当代艺术对于普通人而言陌生而遥不可及。这似乎与中国几十年前国家确定的文艺方针完全相背。当然,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谁还会思考文艺的阶级属性、精神价值、服务对象等问题,似乎只要当代艺术品能够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他就成功了,当代艺术品是否已完全沦为一种赤裸裸的商品?

两湖的当代艺术,在我们的记忆里曾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由邓平祥、贺大田、刘采创立的“磊石”,莫鸿勋、吴德斌创立的“野草”,李路明、邹建平、袁庆一、谭力勤开创的《画家》群体,马建成、罗明君、石强挑头的“O 艺术集团”,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中瞬间变幻,在一种立足破坏的情境中企以艺术革命的创造性行为。(郑娜)我们不怀疑他们贫困青年时期的真挚与激情,不怀疑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创新、渴望革命的坚强斗志。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人质”,真实的抒写了内心的情怀与理想。应该说当时的一些创作是最真实的精神文本,而不是为了获取名利的艺术阴谋。再看看湖北,1982年6月“神农架会议”历时28天在武汉境内召开,为文革后首次召开的中国当代美术研讨会,意义深远。1985年1月《美术思潮》发行试刊号,4月正式出版,1987年底停刊,前后编辑3年,共出刊22期,发行30万册。《美术思潮》像一块磁铁凝聚了一批活跃的国内年轻批评家,也进一步推动湖北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

 

1985年10月,“中国画新作邀请展”在武汉展览馆举办,同期举行中国画创新研讨会,展览汇聚全国各地25位中青年国画家参展,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成为中国画变革的中坚人物。1986年11月,“湖北青年艺术节”分别在武汉、襄樊、黄石、沙市、宜昌、十堰等9个城市全面展示,共有28个展场,同时展出50个单位(艺术群体和个人)近2000件作品,郎绍君在1986年12月29日《中国美术报》湖北美术专版上撰文称:“湖北青年美术节是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现代美术群展。它的作品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它的组织形式、宽松的民主氛围,给人以深刻印象。”1986年12月,“部落-部落”艺术群体在湖北美术学院成立,作品乃是对各种现代艺术流派进行大胆尝试。1987年4月24日—5月9日,“湖北青年美术节作品选展”挑选200多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8年5月,魏光庆完成行为艺术《关于‘一’的自杀计划模拟体验》。1989年2月,魏光庆、李邦耀、肖峰、吴国全、曹丹、左正尧、黄雅莉、罗莹等人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年11月,“现代艺术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召开,这是1989年下半年唯一一次正面讨论新潮美术的会议。那是湖北新潮美术汹涌澎湃的时期,创造力的旺盛、艺术作品的冲击力、艺术批评的犀利、激烈以及观展群众的热情、激动,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中心。就像彭德总结的那样:新潮美术进入高潮的1986年,有人说中国前卫艺术从北京转移到了武汉,武汉成了中国的纽约而北京是中国的巴黎。湖北举办“全省青年美术节”,50个自发组织的群体同时开展。在全国知名的湖北籍当代艺术家有尚扬、傅中望、杨国辛、李邦耀、冷军、黑鬼、袁晓舫、方少华、石冲、左正尧、黄雅莉、罗莹、肖丰、李巨川、曾梵志、马六明、唐晖等人,投入当代艺术批评的有皮道坚、彭德、祝斌、鲁虹、孙振华、黄专、赵冰、沈伟、皮力等人。1985年起,湖北前卫理论刊物《美术思潮》成为各地中青年写手的阵地,包括仍在正面关注当代艺术的王林、王小箭、王明贤、王璜生、水天中、邓平祥、刘骁纯、朱青生、牟群、杨小彦、李公明、李小山、张强、邹跃进、陈孝信、周彦、费大为、贾方舟、栗宪庭、高名潞、殷双喜等。当时,栗宪庭、黄永砯、张培力曾有调武汉的动议,先后调入者有舒群、任戬、王广义等。湖北武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前沿阵地。可20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艺术家,或飘洋过海,或转战北京,各自进入从群体运动到个体创作的转变。新潮变成了暗流,群体的激情已变成个体的打拼。

 

我们来看“迁徙”的名单:湖南籍有李路明、邹建平、贺大田、莫鸿勋、刘采、段江华、蔡东、刘鸣、吴德斌、坎勒、张方白、朱冥、张卫、何汶玦、何唯娜等人。湖北籍的有尚扬、苏笑柏、石磊、王庆松、曾梵志、马六明、杨国辛、李邦耀、石冲等人。两湖当代艺术家纷纷迁徙或是“北漂”,表明了艺术市场已主导了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已沦为拍卖价格的标准,当代艺术的面貌已变得模糊与混乱。为此我们不得不发出“曲未终而人已散”的感叹,为此,我们也期望“迁徙”的艺术家们能经受住险恶市场的考验。

 

当大多数人看不懂当代艺术的今天,谁在最真实的记载时代的精神,谁又在借助市场的炒作,演绎着欺世盗名的艺术阴谋呢?
 

肖华华 于广州

 
【编辑:唐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