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4-01 11:48:07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焦波  点击:
中国瓷器与流失文物在拍卖场上接连爆出的天价和中国买家的“激情”竞拍,引发了专家、学者和网友们的热烈议论。本报特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

 

日本的文物和古籍拍卖市场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中国游客的竞购则给日本的古董市场注入了活力——古董流向有钱的地方是一种规律。在一些日本知识分子看来,中国的古代文物受到追捧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富裕阶层想买回本国的文化财产。一般而言,中国人对欧美艺术品的关注程度较低。由于两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史,许多中国文物流入了日本,而且日本留存的中国古董的档次较高,保存状态良好,这使其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文物学者:

 

如果拍卖前已经证明是赝品,还拍卖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洗钱。如果真正的成交价远远低于拍卖价,就涉嫌商业欺诈。可是因为拍卖行业的特殊性,这两种可能目前都很难求证。而且,洗钱或商业欺诈,不过是文物拍卖“黑幕”的冰山一角。

 

此外,我们还看到,每次文物拍卖,一些国家的媒体就大肆渲染回购该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或许是别有用心的。某些外国媒体把中国人天价回购瓷器称为“瓷器爱国主义”,说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结,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还说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中国人重寻身份和文化,这些观点无疑是在为卖方鼓吹。有300多年资本主义经验的西方人还真是会做生意,不仅瞄准了中国富人日益鼓起的钱包,还揣摩了我们的心理——以“爱国”为名义,一切都没话说了。其实,爱不爱国与回购文物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天价回购无异于被“二次掠夺”,对于让外国人牢记他们的可耻行为并无帮助,只能使他们越来越陶醉于野蛮的、单一的金钱快乐,从小偷手里回购文物成为一种“文明”,实在是强盗的逻辑。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不计其数,如果都用这样的“激情”去回购,文物是回来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却流失出去了。试想,如果将这1亿元投资于某项工艺美术,或许能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乾隆工”;如果用来扶持新锐艺术家,或许能创造一个时代的艺术潮流;而如果用来投入慈善事业,可以令上千位“跪地募捐救子”的母亲从街头站起来,可以在西部农村建起500所希望小学。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