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罗丹雕塑公园
参观完坎特中心的作品,知名旅美艺术家、斯坦福大学终身艺术教授谢晓泽在他的工作室里,再次款待了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溪山清远”一行。随后在斯坦福艺术系安南伯格会堂(the Annenberg Auditorium),谢晓泽、杨晓能和斯坦福大学克利斯滕森中国美术史专席教授文以诚(Richard Vinogard),美国艺术评论家、斯坦福大学博士林似竹(Britta Erickson),以及斯坦福艺术系博士生吴瑶组成的斯坦福对话团,与“溪山清远”策展人吕澎、参展艺术家洪磊、王广义、李青等,就如何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基础、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绘画的风格变化和功能变迁、如何辨析中国当代摄影观念(concept of photography)和观念艺术摄影(photography of conceptual art)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席下的斯坦福学生观众,也参与了最后的提问-答问环节。伊利诺斯大学东亚系副教授徐钢(Gary Xu)充当了讨论会的中英-英中翻译,伊利诺斯大学艺术史教授乔纳森·费恩伯格坐在观众席里听完了整场发言和讨论。讨论持续近三个小时,结束时候已经夜幕降临。
截止到今天,“溪山清远”旧金山展的学术讨论活动全部结束。尽管“溪山清远”这样一种意象性的观念,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和当下意义无法用英语完全迻译,但不管是在伯克利(UC Berkeley)还是在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当地的观众无疑都已感受到了这个古老中国词汇的新鲜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