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双喜:任何时候传统都是重要的资源库 2011-05-03 13:22:3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采访:宋睿 点击:
每一代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传统就在那里,用电影中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问题就在于每一代人对它的理解和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代人、每一个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获得个人的认识,这种认识要从自己的学习、研究、经验中去获得,而不是别人给你一个

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殷双喜先生

 

殷双喜:任何时候传统都是重要的资源库

 

99艺术网:宋睿
嘉宾:殷双喜(批评家/策展人)

 

编者按:传统和当代的关系是现代艺术界中受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大家对于这个问题之所以“耿耿于怀”,记于心上,是源于大家都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解释,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当代?传统与当代之间又有着那些联系与对立?这种对立与统一又能不能并存并最后能消解于一处?在这些问题上,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们就这个话题与著名评论家殷双喜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是一种创造性的传统,它不是一个僵死的简单的继承的传统。

 

殷双喜:整个艺术界都在讨论传统,这个话题是八十年代以来很大的一个题目。

 

99艺术网:我们也想跟殷老师约一下,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看看约一下您觉得可以一块讨论这个话题的嘉宾,能不能做一期访谈类的、对话类的节目?

 

殷双喜:对我来说,基本上不怎么谈它,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对读者或者是年轻人、网友还是有一些困惑,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每一代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传统就在那里,用电影中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或者不看,它都在那里”。问题就在于每一代人对它的理解和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代人、每一个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获得个人的认识,这种认识要从自己的学习、研究、经验中去获得,而不是别人给你一个现成的结论。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所有的人对艺术、对社会的认识,要从自身的感知和生活去体验,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比较多的是从书本上,老师或者领导告诉我们,然后我们被动接受,缺少思考和自我反思。这几十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断地在深化,其实这个问题在20世纪有两个时期是最尖锐的:一是在“五四”前后,也就是说清末民初这个时候,中国遭遇了千年未有的巨变。中国这个东方的帝国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各国都来朝拜进贡。但是帝国到了清代就衰落了,外强入侵,整个国势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就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正好这个时候有许多官员、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的官员都是知识分子,科举考上去的)到国外去,看到了西方的剧变,特别是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各国的工业发展,最新的科技,蒸汽机车、电力,我们拿过去的是酒、是工艺品,还有慈禧太后的油画肖像,这个油画像还是西方的女画家画的。这个时候大家就在想,中国为什么会衰败?最初他们认为是体制的问题,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要变革体制,但是到一定时候他们发现仅仅更换体制还不够,可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问题,他们就对传统加以反思。这里头比较激烈的,像陈独秀、鲁迅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有尖锐的批判。“五四运动”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白话文的出现,原来是文言文,后来转化为白话文,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借鉴了西方的语法系统,建立起我们的现代汉语。我们从小学习现代汉语,只有到中学才有古代汉语,它已经变成一个典籍。其实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中,古代汉语就是传统,它代表着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古代汉语那种高度的简洁、精炼,有很多典故的运用,对现代人来说好像是越来越遥远了。鲁迅描写他小时候上学,教书先生摇头晃脑的在念,他们在睡觉,在课堂里跑,这个先生沉浸在其中,因为他读起来很有节奏。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直到今天对现代白话文和简体字的运用,包括台湾还是有一些看法。但是历史不会退回去,现在想恢复到繁体字或者是不使用白话文是不可能的,那是整个民族的一个灾难。现在随便一个大企业换一个标志就要花好几亿,像联想更换掉Logo就要花掉上亿,整个国家更换文字是不可设想的。所以我觉得历史不可能倒退,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认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所以鲁迅有一段话,那就是三皇五帝、膏丸散丹这些东西一概要推倒。为什么鲁迅后来学医呢?他的父亲就是因为中医没有治好,去世了,他要学西医,他对中医很痛恨,但是他学西医到了日本,发现中国留学生看一个片子,中国人被杀头,大家很麻木地围观,他就痛感重要的不是治好一两个人的身体,而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他要从事文学来改变人们的精神,这是“五四”时期西方文化、科技的进入,给中国知识分子巨大的冲击和反思,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批判和怀疑。所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就是批判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包括胡适,推广白话文,他是从美国回来的,一大批这样的人。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也有一批像辜鸿铭、梁漱溟、金城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也是留洋的,包括钱钟书他们的外语都很好,但是他们回国以后更加坚定地守护传统文化。他看了西方,反而坚信中国的东西更好,这就形成了“五四”时期文化的大论战。中国画在“五四”时期就发生了一个大争论,就是陈独秀给吕澂的信。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或者中国文化不行了吗?像陈师曾他们都和革新派进行争论,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那个时候是一个争论,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进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走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真正的对封建的东西是一种批判,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我们引进过来。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不是艺术的事情,它是整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的问题。

 

再一个大的时期就是1976年,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文革十年”我们是封闭的、禁锢的,其实中国从1949年以后就被迫封闭起来了,就是由于1950年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我们出人,苏联出装备,我们和以美国为首的十七个国家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打了一仗,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对中国实行封锁,所有的东西都停止了,不交流,没有外交关系。但是这个时候,中国窗口没有全关,我们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还有交流,而苏联的文化确切地说俄罗斯文化它是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很密切的,它属于欧洲文化。俄罗斯文化是资本主义的文化,像他们的音乐、芭蕾舞、美术等等,俄罗斯的美术是从法国学的,法国又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像穆希娜这些雕塑家都有法国的老师,俄罗斯的美术实际上是欧洲的那一派,中国的美术界通过苏联俄罗斯间接地和欧洲有交流。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不能算是完全封闭,但是“文化大革命”中间基本上这个交流就断了,跟社会主义国家,也跟苏联争论,闹翻了,我们认为他们是修正主义,我们只剩下越南、阿尔巴尼亚这些社会主义小兄弟。

 

99艺术网:他们也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相关文章】

殷双喜:用理解和宽容之心来看这一百年

殷双喜:亚洲视野中的现代性

殷双喜:直观与超越——浅论当代抽象艺术

殷双喜:网络时代的艺术研究与批评

殷双喜:当代艺术中的公共性与差异性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