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合影篇 2011-05-18 09:36:36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收藏家方继孝的收藏以名人尺牍为主,几年前他将自己的部分藏品以图录形式出版。在5月下旬将要举行的一次大型拍卖会前,他发现竟有依照自己出版的图录,仿造的内容完全一样的一份名人信札,登上了拍卖图录。文物赝品,已经从地摊、商铺渗透到了高端的拍卖市场。

 

民间鉴定何其乱

 

前一段时间,天津粤唯鲜集团下属的非国有博物馆,将清末民初仿制的明朝家具认定是原物,却将一件清代家具当作仿制品胡乱摆放在厨房之中,致使应该得到认真保管的文物遭到了不必要的损害。受自身学识的限制,有的民办博物馆将复、仿制品与赝品误认为是真品,而有的则将真品看成是赝品。

 

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金瑞国介绍,由于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拥有最大资源的国有博物馆没能成为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的主要力量,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号称拥有国家和省级“资质”的鉴定专家,“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数十个网站以最简单的方式开展并不科学的在线鉴定。

 

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大量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文物鉴定市场,他们可以提供鉴定结论、开具鉴定证书,而不必为其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进行虚假宣传、为图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使得整个鉴定行业诚信缺失、证书贬值、经营混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对行业的信誉和正规开展鉴定业务的单位利益造成损害。

 

金瑞国谈到,从事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的人员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是博物馆的专家,有的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有的是多年收藏经历“炼就”了“眼力”的收藏家,有的拿到各类鉴定培训机构(学校)的“结业证书”,有的考取部分省市举办的古玩鉴定职业技能资格和文物经营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有的古玩业主一边从事文物经营一边开展文物鉴定。鉴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别,而有些专家仅擅长某一类或某几类文物的鉴定,却也对自己从未涉足领域的文物进行鉴定。

 

对于民间鉴定的乱象丛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将之归纳为:“鉴定机构五花八门,鉴定专家千奇百怪,鉴定证书一纸空文”。

 

理清乱象待时日

 

家具拼装、瓷器作旧、书画造假……文物造假的历史,其实与收藏的历史同步,就连著名画家张大千,早年也曾仿制石涛的画作。但问题在于,今天的收藏市场,一些没有鉴定水平的人,因身份岗位的原因,也成了“专家”;一些确有水平的鉴定专家,因为利益原因,会拿出违心的鉴定意见;甚至一些当代书画家,为了抬高自己作品的价格,会否定自己早年的作品……

 

金瑞国分析,出现如此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三无”:无门槛,任何人只要声称会鉴定就可开具“鉴定证书”;无标准,鉴定水准没有评判标准;无责任,作鉴定的人或机构、开具的证书都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宋新潮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专业部门对资质认定的缺失。理论上说,文物鉴定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部门来认定其经营的资质,就如同医生、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得到卫生部、教育部的资质认定才行。然而,目前的鉴定机构都是由工商部门批准的,而文物部门没有审批权。换句话说,工商只考虑是否具有开张的资质,至于是否具备经营能力,不是他们监管的范畴。国家文物局现在无法通过文物鉴定职业资格设定和鉴定机构工商注册前置等审批方式,建立面向社会、规范管理的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体系,解决文物鉴定机构和人员“门槛”设定、“标准”推行、“责任”落实问题。

 

除了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还有诚信体系的缺失,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机构和个人的鉴定过失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金瑞国建议建立文物鉴定诚信记录体系,实行类似文物拍卖记录备案的制度,要求鉴定机构定期报送鉴定记录,作为其申请换发《许可证》(或通过年检)的必要条件,对守法诚信经营和有违规、过失行为的鉴定机构和个人分别进行记录和公示,并施以政策上的引导和奖惩,逐步建立起文物鉴定的诚信和品牌体系。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