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6-29 13:06:04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点击:
唐炬是我们熟知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依靠自己的智慧或许还有上帝的眷顾,聚集到“藏”的“金”,1995年他怀揣1000万元和对艺术的热情投身到艺术品收藏中。截至目前,共拥有藏品500余件,其中精品五六十件。他谦虚地称,“这些年以微薄之力为中国的架上绘画做了些事。

 

亿元价格继续攀升

 

对于即将到来的秋拍,唐炬表示对秋拍抱有信心。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是真正有实力的、重要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拍卖效果、价格、成交率等会更扎实。如果说之前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热”有外部势力左右其中,那么现在已逐渐转变为中国人自己主导和拥有话语权的时代,我们自己将对艺术进行价值判断、学术定位,包括情感和经济支撑等,会形成良好局面。

 

拍场上激动人心的状态源自对作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意外性和无法驾驭性。就像唐炬所说顶级艺术品的唯一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好作品没有价格标准。拍场中几个人对同一作品角逐竞拍,其结果难以想象。这完全由竞拍者对作品的拥有愿望和可支付金额而定,属比较感性的选择。最终从拍卖师口中念出的抽象数字正是后面的迷雾造就的惊喜。现在中国艺术作品已跨入“亿元时代”,但仍有很大升值空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关注中国艺术的富有人群和机构、企业的递增,这些成为创造“亿元时代”的先决条件。“西方艺术的最高峰点已达到1亿多美元,中国艺术品达到10亿人民币不是没有可能”,唐炬坚定地说。拍卖场中,不存在所谓的陷阱,有实力得到,他就是赢家。再通过努力让艺术品成为重要美术馆的馆藏品,那藏家就功德无量了。

 

积累中找到“心动”的感觉

 

唐炬的收藏之道是:不能抱着过高增值预期投资,他说,“那不靠谱”。首先要学会面对作品本身,用眼睛和心灵体会它带给你的感受,再考虑拥有它,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附属品——投资回报”。这样看来,回报与收藏家似乎是一对冤家,最终却能做到殊途同归。

 

唐炬指出在中国能用“藏家”评论的这个层面非常小,做收藏先要明白自己的层面和定位。比如仅是弥补装饰空间的需要,属于消费型投资。艺术品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应循序渐进,在眼睛和画面的交流中多摸索,选择能够捕获自己眼睛和心灵的作品。建议选一些价格不高(5万至10万人民币),绘画性不错,有增值空间,能打动自己的作品。在积累中找到感觉,一定量后会逐渐对艺术收藏形成方向。还要了解艺术家的来龙去脉,不能盲目听从“财富”神话,每个艺术家有不同层次的作品,同一艺术家相同尺幅的作品价值会有天地之别。积累达到一定量后,就要根据收藏有目的地做减法,在梳理中自然天成。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