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七个误解 2011-07-30 10:15:38 来源:新周刊 作者:孙琳琳 点击:
今天的繁荣,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未享有过的。在中国,人们视艺术为新产业,不仅把当代艺术家看作一种身份,看作一个非常赚钱的职业,也将其看作一群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但是,这些判断包含着偏见,并没有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实情。

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

 

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和去往天堂的路一样,只有一道少数人可以通过的窄门。

 

中国当代艺术是当代中国的一颗奇异果。

 

今天的繁荣,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未享有过的。在中国,人们视艺术为新产业,不仅把当代艺术家看作一种身份,看作一个非常赚钱的职业,也将其看作一群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但是,这些判断包含着偏见,并没有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实情。

 

成名后的岳敏君说:“过去我说的东西没人听,现在有人听。”他们曾是自得其乐的艺术生产者,现在则被奉为点石成金的高人。然而从过去到现在,艺术家的工作都是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空白画布从头开始的。世人只看到他们衣着光鲜侃侃而谈,却不见深夜里多少画室还灯火通明。

 

重估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这15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创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还记得徐冰用废料组装而成的凤凰吗?还有方力钧笔下铺天盖地的蝴蝶和蝙蝠。还记得张晓刚写在装置上的日记吗?还有蔡国强在全世界制造的爆炸。

 

艺术的特别之处在于,你不能全凭理性论断,而要依赖心灵和头脑来感受它。没有人能教给你什么是好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和看法。

 

在中国,有所谓中国当代艺术还是最近30年的事。艺术批评家彭德认为,当代艺术的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哲学家巴迪厄在《关于当代艺术的十五个问题》中则正话反说:不做当代最流行的那些事儿的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当代艺术。即使是在当代,画院里研习传统花鸟的画家也并不是当代艺术家。

 

但是,当代艺术又是最具有开放性和可能性的,除了人人瞩目的海归F4和拍卖市场F4,还有很多精彩的艺术不断以各种方式发光。

 

不要急着对中国当代艺术下定论,而是试着为它寻找一个合理化解释。因为当代艺术并没有固定模式,它实际上仍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发展的,有各种矛盾解读,需要不断重新看待。

 

对当代艺术的七个误解

 

艺术是裸着上身任人观赏品评的维纳斯,对当代艺术下个人判断是很容易的,但对其产生同情之理解则需要克服许多偏见,当然,还要做一些功课。当代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普遍存在着以下七种误解:

 

误解一:当代艺术家是画钞票的一代。

 

为什么人们只盯着市场反应,却不去关注艺术本身?爱德华·多尔尼克说出了世人对艺术的一种普遍看法:“何必费力去打银行的主意呢?对于小偷来说,名画就是镶了框的巨额支票。”(《镶着画框的巨额支票》)

 

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的深度合作,影响了很多当代艺术家对媒体的态度。“他们是来帮助我们的”,但是媒体有时也会帮倒忙。公众趣味使得媒体对当代艺术的报道更多从资本角度着眼,将当代艺术与权力、价值这一类词联系在一起,却很少从艺术本体着眼进行分析。

 

而实际上,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总是首先通过作品为人所熟知的。观众肯定记不住每一位当代艺术家的最高拍卖价,但却可以凭作品将他们指认出来。

 

误解二:中国当代艺术在进行自我复制。

 

只要认真关注大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事实。艺术家的天性和共识就是不断寻求突破,寻找新的创作题材,也探索新的艺术处理手法。

 

陈丹青在与《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的对谈中表达过他在艺术上的焦虑:“我一直有一个做学生的心态,尤其是看了那么多国外的好东西,我总觉得我还不行,我要练。这个对一个快要60岁的人来说,其实是不好的,但是我很难摆脱这种心态,不知道为什么。”

 

误解三:艺术有没有价值看拍卖。

 

在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比其他作品高时,并不意味着其艺术价值一定更高,这只代表了市场投资的一种倾向。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冷军的肖像画《小罗》拍出3136万元高价。同时,徐悲鸿的《五骏图》以2912万元成交,齐白石《松鹰图》以2856万元成交,李可染《水边人家》以1176万元成交。价格虽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冷军的画一定比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的更有价值。

 

同样道理,当代艺术作品的拍卖价格比其他作品低时,也不能证明当代艺术的价值就低。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史价值并不通过拍卖来体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