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纪之交的位置来看90年代的中国艺术,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即以风格作为浮标,来追寻拉动浮标的东西。如果从风格样式上看,可以提到新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实验水墨、观念艺术等。从观念上看则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本土意识、新殖民文化、新保守主义等。谁能代表90年代的艺术,谁将进入90年代的编年史,这似乎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进入历史视线的现象都是进入历史的对象。但我们面临着两种困惑,这两种困惑都是来自90年代的特产,它们在80年代可能初露端倪,然而不构成80年代的问题。
如果把80年代与90年代作一个简单的区别的话,80年代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时代,90年代则是一个非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时代。安迪·沃霍尔说:任何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成名。他的意思是指明星是大众传媒的产品。明星不仅体现为大众文化对公众的渗透力,也体现为艺术的质变,明星不是思想与精神的个体承载者,而是利益的追逐者。就如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明星是商业包装的产物。传统的美术史与美术评论,包括现代艺术在内,艺术作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西文“批评”一词就含有“标准”之意,不论是批评的美术史还是美术批评,都是按照一定的或自认为是相对客观的标准来给艺术作品定位。但是在大众传媒的时代,也就是制造明星的时代,任何固守客观标准的艺术家很可能默默无闻,因为成功的标准早已不是艺术标准的客观性,而是传媒宣传或包装的程度,以及艺术家在市场上的价格标准。这样就产生了90年代艺术编年史的两种困惑。其一是浮出水面的艺术,或有宣传效应的艺术是否就是美术史的对象。其二有市场的艺术品是否就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艺术市场的现象主要形成于90年代初,虽然艺术市场与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事实上,国内艺术市场是一个海外的买方市场,由于海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控制艺术市场的资本实际上也控制着艺术市场的趣味。反映港台趣味的乡土风情画和学院风情画风行一时,但受西方资本支配的“后政治波普”(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因为我认为早期的政治波普还是积极的)及其怪胎“艳俗艺术”实际上是另一种商品画风格,不过是在新殖民文化的背景下挂着前卫艺术的招牌。
市场经济的发展肯定会艺术进一步市场化,而艺术市场也必定逐渐规范化。也可以说,艺术市场将逐步从一个变数成为一个常数。在对金钱的疯狂追逐之后,必定会有艺术的回归。这样我们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在艺术市场趋于稳定之后,或在艺术市场的条件下,真正反映艺术价值的语言形态是什么。我们在90年代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转型期,其一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艺术制度的变化引起艺术形态的震荡。其二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化必将导致艺术市场的规范化、稳定化,但这种制度的强化也将导致艺术的全面商业化或艺术的堕落。第二个转型期不是指市场的方向变化,而是指市场的稳定之后艺术的复兴,这种复兴是文化价值的回归。应该说这个过程刚刚开始,虽然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坚持艺术的人文精神。但真正要确定他们在新的文化转型期的价值,还有很漫长的路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