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画”:技法和心灵哪个更重要? 2011-08-17 10:17:23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李博文 点击:
很多艺术家小时候都只是单纯喜欢画画或涂鸦,拥有比较敏锐的色感及空间结构概念,但随着慢慢长大,人生的历程受到多方影响,画画就不再是那么纯正不杂,同时少了些乐趣,他们「不能」展翅飞翔,因为有些人成了艺术家,画画变得是有目的性的了。

蔡元胜 门之内外欢愉无常

蔡元胜 门之内外欢愉无常

 

学画之后,看艺术的角度是更宽广了,还是更狭隘了呢?

 

当今许多社会人士学习绘画,学画的理由可能是:打发时间、单纯喜欢画画、学习另一项技能、培养定性及抒压,当然也有人想成为艺术家。无论学画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去参观画展时,也许能协助他们更为投入画展中。但是,学画亦可以误导人们看艺术,使他们失去看画应有的想象力,只能欣赏接近装饰性的画作,而始终不解艺术性的作品。如果画室老师只着重在绘画的技巧性,学员去参观某个画展时就可能专注于研究展出者的技法,没有与作品有心灵交会的机会;若画室学员追求着画作的外在讨喜与美丽,就永远无法领悟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的立体或野兽般的线条,也没有心思去理会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的抽象色相;假如画画老师使学生跟从自己的色彩与笔触,那么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全世界当代美术馆里9成以上的展品。

 

笔者很赞同画画可以抒压,但既然能够排解压力,为何需要被束缚呢?我们看到小朋友在没有老师指引下的画作,完全展现某一位小孩的本能、天真、与直觉,从他的画作中常可以看到他的意图、个性、或他的梦想。一旦他们接触到制式的教育洗脑,远离了原性,向文明靠拢,他们的画作尽是多人的影子,没有自己。

 

《鲁冰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许多人应该还记得片中二位学画的小朋友,其中一位画出大人看得懂的画作,加上该位小朋友是重要人士的小孩,因此得以代表学校参加校外比赛而得了奖;而另一位小朋友的画作是天马行空般的画面,但被学校老师否定,后来却得到世界竞赛的首奖。

 

很多艺术家小时候都只是单纯喜欢画画或涂鸦,拥有比较敏锐的色感及空间结构概念,但随着慢慢长大,人生的历程受到多方影响,画画就不再是那么纯正不杂,同时少了些乐趣,他们「不能」展翅飞翔,因为有些人成了艺术家,画画变得是有目的性的了。

 

绘画的基本功固然重要,笔者建议学画画的人可以准备速写本,随时随地勤于练习速写及素描。一旦开始去执行一幅画作时,就不要再拘束。

 

画画老师毕竟是人,有他固有的个性及观念,有些老师或许希望学生能跟随附和,但学生们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画出来的画作应贴近本意,如不是,就无法达到完全抒压,只是得到老师的点头肯定,彷佛拿到高分成绩而沾沾自喜,但对于他们去接触全世界多元艺术是完全没有帮助,反是个桎梏。

 

学画画之后,其目的并非取得一项功夫或专长,而是对艺术的定义有更多自己的见解,且在看过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后,能够去论述及讨论,如此一来,看艺术的角度宽广了,自己作画时也能有心理疗愈之效。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