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拆与建】
“思考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
记者:本届三年展体量如此之大,一个展览串一个展览的结构更是复杂,它的内部逻辑又在哪里?
罗一平:内部逻辑就在“拆和建”,整个三年展正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在构筑。比如说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之拓展》,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再现,而是怎样把威尼斯平行展中呈现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广东美术馆的语境下做一个新的演绎。所以,作为一个重新建构的展览,从威尼斯归来,它阐释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充满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记者:当美术馆遭遇“拆与建”,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暴露出怎样的问题?
罗一平:我们思考,在这个时期政府为什么把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列入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都在建新馆,深圳、天津等城市也在建大型的美术馆,是什么样的一个发展趋势使美术馆成为了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这届三年展,就是让我们回到美术馆自身来思考这个问题,从中不难发现,背后的契机就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的需要。在走过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路程后,我们政府开始在思考着加大
文化品牌、文化形象的树立,许多城市都要求把美术馆建设成他们的地标建筑,正是因为美术馆可以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或者窗口,所以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拆”与“建”的问题。
从北京的城墙,到广州的骑楼,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拆和建中,都体现这个时代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民众的接收形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拆解旧结构的同时,也建立起了新结构,拆和建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行为、建筑行为,而是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社会行为。不要简单的看这一拆一建,这其实是百年来的世界社会史、文化史,以及民众心理的重新建构的历史,而我们美术馆也正是通过自身经历这一行为去思考一些问题。
记者:所以除了一系列动态的展览,是否还有一个汇集了来自哲学、社会学、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论坛行动计划”贯穿三年展始末?
罗一平:是的,通过展览本身的思考和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策划了一个“论坛行动计划”,邀请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进行一系列探讨与对话,并把论坛作为本届三年展的学术重点、作为重头戏来打造。
作为一个开放的三年展,本次论坛将与“启动展”同时起步并持续三年,第一站在广东美术馆和中山大学,第二站在美国纽约大学,第三站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从广州出发走向国际,然后回到中国,用一个环形的线路来立足广东及珠江三角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经验和远景,提出世界范围内为艺术界、知识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