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9-23 09:06: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孙家彬 点击:
中国城市雕塑已历百年。在这个时间的起点,雕塑是欧洲侵略者在上海、广州、香港竖立的殖民标志,而今天,一个世纪之后,雕塑已经成为记录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纪念碑。

创作误区令人反思

 

城市雕塑的形式主义、恶性膨胀、相互抄袭、盲目复制是每位雕塑家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我国城雕事业的发展,总体是快速、健康的,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精品、佳作,成为城市的新景观、新亮点。

 

但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城市雕塑的热情也空前高涨,雕塑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大批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雕塑公司、雕塑之乡、雕塑主题公园纷纷涌现,集中建造长廊、风景线、海岸线、广场、大道等等,已成为不少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然而,伴随着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城雕作品,类似“视觉垃圾”、“城市败笔”的批评也不绝于耳。

 

一些质量不佳、品位不高,甚至粗俗、低劣的作品,被搬上了广场、街头;一些新型的公共艺术形式,如大屏幕视频、LED壁画、灯光水景等在公共空间中“大出风头”;一些雕塑越做尺度越高,越做体量越大,越做数量越多。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曾对全市的城市雕塑进行普查,结果平庸的占80%,优良的占10%,低劣的占10%。上海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城市。据估计,目前全国每年新增城市雕塑在万件以上,很多城市雕塑缺乏文化规划、缺乏整体设计,题材雷同,样式相仿。在从众心理和商业利益的支配下,一些地方的雕塑意念被概念化、模式化所左右,很多城雕没有思想,只机械地“拿来”西方抽象雕塑的形式与内容概念。“这些雕塑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社会也颇有微词,严重影响了城市雕塑的发展。”宋春华说。

 

城市雕塑的形式主义、恶性膨胀、相互抄袭、盲目复制是每位雕塑家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它的文化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很慢,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事情都在飞速发展,全世界的文化也正经历着快速而巨大的转变。”澳大利亚自由策展人、作家肯·斯盖利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仍然是:地区或国家的个性和特征是否能抵得住全球化、现代化的侵蚀?回答可以是两种,能或者不能。有的文化可能会被削弱甚至被同化,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保持警惕,就会减少文化的变化进而得以保存下来。文化上的任何变化无疑都会在将来的雕塑作品中体现出来。”

 

“1949年以前,中国老百姓普遍不知道雕塑家是做什么的,以为他们的职业是做泥菩萨。194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雕塑多了,但是人们关于雕塑的知识,仍然很贫乏。在我生活的深圳,大多数营业员开发票时不会写‘雕塑’两个字。”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感慨。他曾组织一项雕塑调查,让100人随意说出他们知道的雕塑家,结果只有一个人说出了罗丹。“中国雕塑界将雕塑分为室内和城市两大类,本来是为了解决与公众的关系,事实上却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不少雕塑家将精力放在室内、架上,认为这才是体现艺术价值的雕塑,给大众看的城市雕塑糊弄一下草草了事。这样就导致城市雕塑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室内、架上雕塑成为少数人的狂欢,离大众越来越远。”他认为,中国雕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区。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界对西方雕塑的发展情况了解很深,而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整理、研究、运用非常不够,尽管几十年来,雕塑界一直有人在努力,但成效不够显著,民间、民族的雕塑始终没有像中国画那样成为一个与中国油画相并列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和种类,中国传统雕塑被忽略。

 

公共艺术需要规划

 

优秀的雕塑作品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而大量滥竽充数的视觉垃圾和城市败笔须引起执政者高度重视

 

“雕塑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层次愈厚愈好,风格愈多样愈好。雕塑也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不仅为了装饰和点缀环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人们的理想,表达人们高尚的精神诉求。”邵大箴说。他认为,雕塑之所以成为雕塑,有它构成的基本因素。不过,衡量艺术创造的价值标准不只是思想活跃和风格类型的多样,还有艺术创作的精神内容和思想深度。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当代雕塑,真正有思想深度、有精神含量的作品还太少太少。

 

法国雕塑家吉尧姆·豪士将雕塑视作生命,那些最具创新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出自那些懂得倾听、懂得超越自身个人体验的艺术家之手,他常常将城市想象成统一的整体,并享受由整体性设计所带来的和谐环境。而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待提高。

 

宋春华提出,城市雕塑早已步入“规划时代”,我们的雕塑家和城市管理者,必须能够正视和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在创作立意上,要看看我们宣扬了什么主张,表达了什么内涵,代表了何种诉求?二是在艺术形式上,是不是发挥了雕塑语言的特长,如何吸收和继承优秀的传统,又有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三是在社会效果上,在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受众的道德涵养、陶冶群众的理想情操上,有什么积极作用和影响?他认为,长春在这方面的作为值得很多城市借鉴。

 

“当今时代,千城一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唯有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和风格各异的城市雕塑,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长春市市长崔杰认为,每三年定期举办的世界雕塑大会,不仅是经典作品的荟萃交流,也是思想的交流,“长春雕塑”已经成为长春的文化名片。

 

“从长春雕塑公园陈列的作品、雕塑馆收藏的近50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世界的和谐。每一件雕塑都是一种文化的凝固,每一件雕塑都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颗真诚的心。留住了作品就留住了心。这是友谊的象征,是和平的基础,是春天的消息。”专家评价:“从公园中罗丹的《青铜时代》、《思想者》、《巴尔扎克》,到非洲雕刻,到数百件各国艺术家的作品,到当代青年雕塑家的新作,这里包容了一个大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们的劳动结晶,在这里共生和谐,喊出了人类共同的声音。”

 

“我们在读史书时,经常会看到对宫廷建筑以及其内外装饰的描写,如秦代阿房宫十二金铜人、汉代建章宫承露盘、太液池中三仙山,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烟消云散,只留下文字凭吊。”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吴为山说:“当人们走进一座城市,雕塑所承载的应该是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文化象征,应该成为这座城市的坐标。借古开今,今天优秀的城市雕塑就是中国明天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何妥善保护这些杰作是我们面对的迫切课题。”

 

城市雕塑可谓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气质与内涵的点睛之笔。“当代中国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展示着中国的文化魅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西方城市雕塑一统天下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以强大的自信心为历史立碑,为时代造像。”王文章说。

 

■链接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20世纪初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百年来中国城市雕塑与中国城市建设同步前进,其价值和意义已不仅在雕塑本身,它折射了城市的建设理念、文化构成、历史沿革、形象设计。中国城市雕塑的衍生和兴盛,映射了中国现代都市化由初级到形成规模的演进过程。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撞开中国大门时,西方艺术也随之涌入,城市雕塑就是其中之一。自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广场和街道上出现了许多殖民者竖立的欧式纪念性雕塑,这是中国城市雕塑的开端。这些烙上殖民印记的雕塑与中国文化毫不相干,相反却是中华民族蒙受灾难和屈辱的历史证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一批留学西方、思想进步的雕塑家,如江小鹣、刘开渠、李金发、郑可、王临乙、曾竹韶、王静远,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回到祖国,他们创作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纪念性雕塑。至此,具有民族精神的现代城市雕塑开始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雕塑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批歌颂人民、歌颂劳动、歌颂建设的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开始出现,如配合十大建筑而创作,以英雄、劳模、体育健将等为题材的城市雕塑,鲜明的体现了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这些作品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上受苏联影响颇深。

 

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城市雕塑迅猛发展。以科技、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城雕作品广泛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多元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肤浅与浮躁。但不可否认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已拓宽了思路,在思想方面呈开放之势。陡增的数量和多元的探索奠定中国城雕质的飞跃的基础。

 

 


【编辑:张长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