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王健的艺术经历与心路历程
背井离乡二十多年后,艺术家王健也得以回归,成为归国大潮中的一员。这一次王健应大连中山美术馆邀请回到家乡举办“梦归——王健艺术回顾展”,展出自己历年来自创作的油画、雕塑和素描作品,这个展览是一个艺术家献给家乡的厚礼,是一个海外游子对故土挚爱的表达。但在美国已是颇具影响力的王健,在西方风生水起之时,却错过了中国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浪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归国的王健该如何确立自己在国内艺术界的位置?曾经学工科的王健到底在美国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国内的专家对王健的绘画持怎样的看法?
王健十岁跟随当时大连第五中学的美术老师张福来学画,本是一心一意地想考美院。但那时候下乡,想回城,错过了鲁迅美院的专业报考,父母鼓励他早点考大学,结果就考上了大连铁道学院了,学的焊接工程。毕业后给校长当秘书,学校对王健很重视的,22岁,定科级干部。只是王健一心一意想再做自己喜欢的绘画。当时王健练书法,学国画,还发起大连大学生书画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王健在学生会做宣传干事,办板报、做宣传画、画电影海报,从没耽误过喜爱的绘画。但一定记得王健那张挂在食堂里面的临摹罗中立的《父亲》。后来听说电大需要美术的知识,王健就跑到电大去了。时间很短,当时电大编节目、编教育片,王健做教育片的美工。不久学校把王健调去筹备外事办,在这里王健遇到了学校请的外教马乔里,这个老太太决定了王健的艺术人生。她是从美国旧金山来学校教英文的一位退休的艺术老师,王健我当时是大连书画界最年轻的协会理事,王健经常带她参加一些书画活动。1985年末,她在回国之前说:“王健,你有这么频繁的艺术活动,努力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想当艺术家?”后来她说要资助王健去美国学艺术,问王健有没有勇气?就这样,86年,她帮王健办好了出国手续。
这样王健就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王健是学工程的,去美国想学艺术的话,第一大难关就是学分没有,所以王健实际上要比其他的出国的学生要辛苦很多,王健是从本科在美国开始读的,读了四年的艺术本科,又读了三年的艺术研究生。
当时王健认识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平和的老师,自己有能力,但与世无争,画得非常好,然后对王健支持也很大。再后来到加州大学来维斯分校的时候,碰到了几个当今应该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师,其中一个搞绘画的,温恩?提伯,在美国几个波普的艺术家中,绘画语言上最有贡献的就是他,今年91岁。然后在雕塑上,王健遇到了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应该是跟抽象表现主义是同一时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是美国东北部的,西边海岸就是以叫湾区具象画派,因为受这几个老师的影响吧,所以王健的画还是在绘画和雕塑的基本语言上努力了这么多年,而没有像其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那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然后吸收了社会的文化和题材,王健仍然是在绘画和雕塑自身的表现语言上下了这么多年的工夫。
大概在十六七年以前,王健就摆脱了调色板,只有一个颜料箱,用非常少的几种颜色,从白到黑,之间一个黄,一个橙,一个红,一个紫色,一蓝一绿,就这么简单的颜色,画面所有的颜色,都是靠画的过程中调出来的。王健觉得如果颜色多了,就容易思维懒惰找现成的颜色,这就逼着王健必须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调颜色与调色板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办法把颜色调的均匀,所以每一个笔触里面就带了很多不同的颜色。
“我画画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哪一笔是对的,但哪一笔是错的我知道,在不断地改错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画的完成。我有愚蠢的理想,就是将来让西方人用我这种方法来画画,能够实现不能实现是另回事。”
王健的整个绘画创作存在着从复杂到简单、从整体到局部的简化倾向,他的人物画也经过了从人体到胸像,再到头像的演变过程。从2002年起,王健开始创作“女人头像系列”,先是描绘美国女人,最近开始倾心于中国姑娘。他让女人的头部占满整个画面,并将人物的面部作为刻画的重点,但写实不是这些作品的目的,表现仍然是他的最终追求。在王健看来,放大的头像可以更自由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激情,而人物的面部则成了他驰骋画笔、挥洒色彩的疆场。像他所有的人物作品一样,王健这里使用的并不是再现性的色彩,人像的头发、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都与自然的状态相去甚远,看局部,人像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色彩的森林,站在远处,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生动的面影。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最狂放的涂抹,王健仍然能给我们呈现一个相貌真实、性格独具的人物形象。
王健近几年在北京创作的“新都市女孩”组画,它们描绘的是那些“虽然已经穿上制服,但尚未退却乡村质朴的女孩”,他喜欢那些姑娘脸上纯真与胆怯、乐观与焦虑、温顺与渴望相交织的表情。至此,王健的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最终简化成了一张张表情生动、令人过目难忘的脸。
王健在美国学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吐故纳新、抛弃不正确的中国“民族化”油画创作观念、掌握西方纯正油画语言的过程。长期的美国学习和创作生活,使王健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西方油画语言,甚至掌握了美国西部的方言。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经过“感性主义”思维方式过滤的中国本土油画惯有的“意象性”特征。强烈的光影对比、鲜艳的色彩搭配和明晰的透视空间,使王健的作品具有纯正地道的油画品质。
一开始王健用水彩纸,画一些国画,小的一块钱,大的五块钱,在跳蚤市场卖,很辛酸的。但也只卖了三次 ,有一个台湾的小老板就请王健出去吃午饭,跟王健说“你在这里边卖,是糟蹋你自己的艺术。”我86年去美国,在国内不是艺术家,也没有 国内先驱的艺术家的指导,只是自己摸索。87年,我在美国第一次做个人展览,那次展览真的是弗瑞德?道尔可老师的恩爱和关怀造就了王健。当时生活很艰苦,一家三口一个月只有六十块钱的生活费,87年,王健跟弗瑞德·道尔可老师学粉笔画,假期的时候,送王健一套粉笔,一箱子有两三百种颜色,那是他太太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知道王健没有钱买好的材料,就留给王健用。那个夏天,王健在一个美国老头家照顾他,晚上会把第二天早晨上学要带的午饭准备好,把它放在茶几的一角,然后拿出老师给我的粉笔箱、小纸,王健画明天要带去的午餐,这套作品也被王健叫做《学生的午餐》。秋天开学以后,王健拿着这些画给老师看,他特感动。他当时是加州首府当代艺术家画廊的艺术总监,就跟老板商量,11月份,为我的这些粉笔画做了一个展览。展览很辉煌,所有的作品全卖完了,但卖的也便宜,只卖125美金一个。
从几美元就,几百美元,到几十万美元。王健的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王健从86年出国以后,每三两年也会回来探亲,2007年,加州大学为我举办“王健美国二十年回顾展”,印了一本非常精美的画册,我拿着这本画册到北京来见杜大凯老师,经过杜大凯老师和朋友的周旋,这画册也送到了范迪安的手里,后来他就邀请我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2007年,那是第一次想回来做事业,在北京建了工作室准备了展览作品,这个展览在2008年8月举办,奥运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在这个过程当中,接触到几个当代艺术家,又因为那个展览,跟蔡国强档期相同,看了蔡国强的布展状况,我非常有感触。展览结束回到美国后,心就没有静过。亲身经历国家变化,对于我未来创作上,与在美国太不一样,这是我回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个原因,在国内会让我觉得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是活着的,在美国好像一半是活着,生活太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