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的真伪判断(图) 2011-10-20 10:37:27 来源:艺术与投资 作者:马可滢 点击:
随着收藏与艺术品市场的方兴未艾,书画再度成为收藏界人士收藏和投资的热点,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作为重要的投瓷品种与门类,书画更是占据了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业,书画经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拍卖行总体业绩与兴衰,所以,被视为重中之重。

眼熟能详

  

现代出版印刷业发达,不少古代书画名家的图录资料十分详尽。很多图录不仅收录了古代书画名家的代表作,甚至连一些珍藏在国外博物馆中的作品也收录进去,对藏家进行研究与了解颇有帮助。因为观看真迹毕竟有限,经常翻阅图录,对每一件作品进行记忆贮存就显得大有必要。

  

牢记风貌

  

一个画家的画风就如同一个人的音容相貌一样,所以,熟悉他们的画风与笔墨语言,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尤其是对元明清三代的书画变迁,流派演变,特别是重点名家做一点研究,对提高辨伪将大有帮助。

  

知假识伪

  

欲买真必先识伪,只有了解认清伪作的画貌才能有的放矢,不被其所迷惑。中国书画伪作通常有两种,一为代笔,一为伪作。代笔一般是指书画家由于名气甚大,求者众多,实难应付,一些人便不得已找自己门生或亲友代笔。代笔是另一种形式的伪作,只不过它经过当事人的允许罢了。作伪则较为复杂,水平多粗制滥造,鲜有高超者。而名家的作伪则非同寻常,大可乱真。最典型的是近代张大千,他既是大画家也是大藏家,手中有不少历代名家珍迹,他伪造的假石涛、假八大山人蒙骗了许多藏家,不少至今还被收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随着近些年对他研究的加深,一些他仿造的东西被逐步甄别。

  

小中窥大

  

书画鉴定是一门综合学问,它既涉及书画本身,还关联方方面面。因为在纸张、印泥、装裱形制、名物制度、衣冠器皿、避讳制度、人际称谓等往往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从中可以发觉伪作的马脚。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装裱的格式及用印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联是晚明以后才出现的装裱样式,书画上款中 “社兄”、“词坛”是明末清初特有的称谓,了解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从侧面把握与判断作品的年代与真伪。

  

辨款识印

  

在中国画中明确出现署款可以说历史并不悠久。北宋时画家把名款多藏在画中很不显眼的地方,如石头上或树枝中。署款真正开始大规模地盛行是在元代,我们看赵孟頫的很多绘画就有名款,此时在画上题记与题诗也开始大量出现。题款钤印是书画家在一件作品上留下的重要标记,它是鉴别一件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所以,款与印也就成为历来造假者煞费苦心刻意仿造的对象。

  

细辨题跋

  

古代书画由于屡经递藏,其上多有历代藏家与鉴家的题跋与观款。这些题跋不仅对了解作品的收藏历史,判断作品真伪极有帮助,还往往因题跋使作品大为增色,提高其收藏价值与市场价值。正因为藏家对书画的题跋十分看重,造假者便投其所好,在伪造题跋上下功夫做文章。如明代张泰阶便善用此招,他伪造的假画常常都附带各代名家假跋。尤其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伪造名家假跋的古书画赝品更是比比皆是。现今拍场赝品充斥,故藏家们对名家题跋过的东西更加放心,岂不知这恰恰被造假者所利用。当前拍场上常见的假题跋多为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史树青等人,因此遇到这些“名家题跋”时应格外小心,多加审看,否则必中其圈套。

  

专注一二

  

中国古代书画史可谓璀璨夺目,流派缤纷,名家众多,做为投资如何取舍便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古代书画的巨迹多珍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不要奢望在拍场上买到唐宋两朝的佳作,即便是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家的真迹也实难一见。目前大陆拍场的古代书画大多集中在明清两代,因此确定收藏范围与对象,如针对某一群“四王”、“扬州八怪”,或一两家如八大、石涛开展个体研究与收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专注一家,待较有心得、眼力提高后再由近及远,由少及多,定有所成。

  

自有见地

  

投资古代书画若想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尚需藏家本人见多识广,自有见地。只有如此才能少走弯路,不买假、少上当。纵观中国书画收藏之历史,可大致将藏家归的为如下三种,一即元顶元汴、清梁清标这样的收藏大家,他们独具慧眼,眼力甚高,所收多为精品巨迹;二为自身精通书画的一代圣手,手眼俱高,如古之米芾、赵孟頫,今之张大千、吴湖帆等;三为附庸风雅,好事者流,对书画既不会不懂,也乏研究,藏者赝品多多。当前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投机之风盛行,造假之剧大有超过古人之势,稍有不慎便被造假贩假者所害。

  

古代书画行情的升温已为近期备受人们关注的市场现象。回顾一下近两三年书画拍卖成交的记录则不难发现,上千万成交的书画多半是古书画,一些重量级拍品如《写生珍禽图》(2529万元),宋米芾《研山铭》(3298万元)、隋人《出师颂》(2200万元)、元鲜于枢草书《石鼓歌》(4620万元)甚至创了一时期的天价,可见古代书画的艺术价值与投资价值被市场人士纷纷看好。

 

 


【编辑:张长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