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我和吴冠中的故事 2011-10-25 11:05:08 来源:天津网 点击:
郭庆祥:而一旦收回这种画,他就把它撕掉,他说他并不是想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给后人。所以,他有时就建议我不要买他的某些画,胸怀坦荡得犹如海洋。“回收”自己的作品,试问有几个画家能做到?

再就是,从吴冠中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老先生从不像某些所谓大师那样,追求名车豪宅,他物欲极低,包括衣食都很简便,吃饭就是稀饭、咸菜或面条。他毕生的精力全都投在了创作上,直至去年年初他去世(病逝于2010年6月25日)前我去看望他时,他仍在坚持创作,是时他已91岁。他老伴讲给我一件事:创作丈二的《高梁》时,吴冠中清晨6点钟进去,没喝一口水,不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8个小时。老伴儿深知他创作时不许有人打搅,还是忍不住端进画室一杯水,递到他跟前。岂料他看都不看,“啪”一个反掌将水打得洒在地上,表情还很愤怒,把他老伴儿气得可以。事后,等他把画画完,走出画室第一件事,就是向他老伴儿郑重道歉,说:“对不起,刚才我太投入了,你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研究吴冠中,我知道了真正的艺术品,它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它必须是浸透了一个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饱含着画家最真实的情感。像某些画家,成天就想着怎么出名、怎么赚钱或是怎么当官?他名头再大,我劝你也不要去买他的画,因为他的心思没在画上,他卖给你的是技巧,绘画的技巧,而不是艺术的创造。

 

“吴冠中”净化了我的心灵

 

结识吴冠中后,更加坚定了我收藏“吴冠中”的决心。拍卖场上凡有“吴冠中”出现,我重金抢购,势在必得。

 

2004年,出自对吴老先生的崇敬,我要给他办画展,而且要办到欧洲去。当时有人尽弄一些很丑的东西把中国人画得像傻子一样的画作拿到国外去现眼,我非常气愤,非常反感,中国人是那样吗?就知道咧着嘴哈哈地傻笑?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的书画艺术就是这德性!我要让世界欣赏到中国当代最美、最阳光、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品。

 

经我动员,吴先生同意了我做这件事,但说,那就要把它办好,展出去的必须都是精品。我觉得我藏的“吴冠中”都是精品,但他不干,还建议我去借展几幅他认为不错的“吴冠中”。他的画在哪?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等,基本上他都知道,他打电话跟人家联系,然后由我去借。而这一借,就借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为什么?那些画太美了,我一见就舍不得撒手。

 

一幅丈二对开的《竹林》,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新加坡一位商人收藏家买走。一见那画,我非常激动,真正的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对方不愿借给我,怕丢,怕毁,顾虑一大堆。我说干脆您就卖给我吧,价钱由你出。不想人家不差钱,舍不得出手,第一次就没谈成。谈不成不行,事后我一趟趟地飞往新加坡,找他吃饭,聊天,交朋友,直至第四次,他才同意把那《竹林》转让给我。

 

《竹林》回家后,先去拜见她的父母吴冠中。老先生一见是那么激动,我想请他题个字,久别重逢嘛,写下心灵的感受。老先生说:“唉,一个字也不能写,岂可画蛇添足?坏了画面的美。”

 

另一幅《玉龙山下丽江城》,在美国的一位朋友手里。我按线索追到洛杉矶,对方说画已转给加拿大温哥华一位藏家。我马上飞到温哥华,得知对方半月前去了香港。最后我追回到香港,反复动员、央求人家,才让人家让出了这幅画。

 

诸如这样的事例多着呢,几乎每件藏品背后,都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2004年6月,吴冠中画展首先展在法国巴黎,70幅画作,全是“吴冠中”的精品、我的藏品。画展非常成功,展厅天天挤满观众。

 

收藏“吴冠中”,教我学会很多东西。比如就说收藏,如今大江南北收藏热得邪乎,各界人士、各路人马一拥而上,疯狂而又盲目地抢购某些所谓名师大家的作品,结果买到手里的尽是一些粗俗之作,而非艺术的精品。

 

在此我讲我和吴老先生的故事,不为吹嘘我和吴老的关系,而是想告诫涉足收藏的朋友,收藏前你一定要先学习,先研究,把书画艺术的内涵弄懂了,把书画圈儿里的事情弄清了,看清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哪是真正的艺术品?然后你再去收藏。艺术家中有好坏,假若一个艺术家心路不正,心思没在创作上,他也出不来好的艺术品,不值得我们去收藏。

 

此外我还想再说一句是,此生我收藏了“吴冠中”,而“吴冠中”也在改变着我,他净化我的心灵,修正了我的人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