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华联手中方角画廊 “颠覆”你的都市想象 2011-11-03 18:45:28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明明 点击:
2011年11月3日下午三时,主题为“颠覆-语镜”的刘家华作品展在中方角画廊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以“颠覆”为主题,在刘家华的作品中,无处不在“颠覆”,“颠覆”了的建筑物;“颠覆”了的时空、场景;“颠覆”了的思想、意识。

展览现场

 

“楼”多即为“城”,“城”像一本书,是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佐证,是人类文明的华丽表皮,也是民族记忆中的传奇和一帘幽梦。“城”的扑朔迷离一样反映了人的困顿,虽然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肉体。在肯定和迷失之间叙述“城”就是叙述“人”自己。 ——刘家华

 

2011年11月3日(99艺术网 冯明明)下午三时,主题为“颠覆-语镜”的刘家华作品展在中方角画廊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以“颠覆”为主题,在刘家华的作品中,无处不在“颠覆”,“颠覆”了的建筑物;“颠覆”了的时空、场景;“颠覆”了的思想、意识。刘家华的艺术创作历程,虽不是名声显赫,但却脉络清晰。从最初的《重寻桃花源记》以传统的山水画的风格为主体,画面中停靠着现代的汽车和挖掘机,开始了他的“颠覆”历程。到了《重返桃花源记》已经是以现代工业管道、店铺招牌和拆迁老建筑为主体内容。一直走到《红城记》、《中国城》,他让我们在镜中看了一路的风景,不断的“颠覆”我们的感官。

 

重寻桃花源

 

2006年,刘家华开始创作《重返桃花源记》系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源于当代都市生活的图像符号:中国式城楼、高架桥、公共汽车、商业广告牌、脚手架等。然而,这些大众熟悉的图像却构成了一种镜像化的超时空景观,带给人一种陌生化的都市体验。之所以说它们是“镜像化”的,因为艺术家对每一种图像的选择都是“别有用心”的,都试图让图像承载某种社会学的意义;之所以说着是一种陌生化的都市体验,是因为这些图像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抹平了时间的印记,共同充斥在同一个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多义的、矛盾的画面图像系统。同时,由于艺术家采用了中国画中“小品”的视觉呈现方式,图式的东方化特征使作品在镜像化的景观表达中增强了自身的文化针对性。

 

此外,艺术家采用了一种鸟瞰的图法对景物进行远景式的处理,芸芸众生尽收眼底,因而其画面总是充满了纷繁的细节。在《重寻桃花源记》系列作品中,传统图像与现代景观被“解构”并重新组合,通过营造一个荒诞的意境与一种莫名的焦虑,从而让观者直面真实的社会存在。

 

红城记

 

2008年,刘家华创作了《红城记》系列。亭台楼阁、残檐破壁在虚幻的场景中土崩瓦解、四散凋零,在坠落与悬浮的挣扎中,向世人展示最后的唯美与凝重……剩下的只是记忆中的辉煌。分崩离析的建筑原本很坚硬,刘家华却执意把它画得犹如泥巴般易碎,墙壁的裂痕从建筑物的根基蔓延,像充满生命力的藤蔓在疯狂生长,如同世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吞噬着……

《红城记》系列中刘家华清晰的呈现了“我的世界观”。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它不是真是的,它是在烟云之上的世界,漂浮着的、虚幻的,是作者心中的世界,所以也叫它空城记。它与三国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一样。诸葛亮演绎的是物质上的楼空,城本身的空;刘家华要传达的是充实的城,心灵却是镂空的。与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平行着的。

 

中国楼

 

《中国楼》系列是刘家华近期的作品。在这系列中,作品的场景描述越来越少,相反符号性的表达愈来愈明确。同时,画面在图式的表达上日趋简洁,削弱了叙事性的陈述,并不追求作品内容的多义性与悖论性。但在作品的观念表达上,这两类作品都是一脉相承的,仍然强化了作品背后的荒诞意识。

 

在《中国楼No13号》、《中国楼No14号》等作品中,那些浓烟中升腾的亭台楼阁既是艺术家对现代化建设冲击的反思,也是对那些膜拜都市现代化而无限膨胀起来的欲望之风的嘲讽。在这里,“楼阁”具有双重的意义维度,既可以代表消逝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衍化成一种表征传统文化遗产的符号。但它们的意义生效均取决于艺术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对当下不断扩张的都市化建设而言,更是如此。

 

参观了本次展览,不但可以了解艺术家刘家华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的不断成长,也给予了我们独特的“都市”体验。作品画面中的场景既是真实的,又是具有荒诞感的;既来源于现实,但其间又具有超现实的成分。当现代都市中的脚手架、公共汽车、广告牌和仙鹤、排气管道和中国式城楼呈现在同以画面中……显然,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希望通过画面那种多义的,甚至是完全矛盾的场景来强化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表达。正基于此,一方面,艺术家对真实的都市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注重局部情节的叙事特征,比如,那些工地上忙碌拆与建的民工,道路两旁的街景等等,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视觉经验;但另一方面,艺术家又强化了图像在视觉表达上的不真实感,例如,画面中那些排气管就是经过主观处理了的,它们完全不符合视觉再现的比例,它们的出现无疑也是对画面空间的侵占,它们既是强势的,也是“排它”的。正是依托于图像在视觉空间上的“错位”,以及图像叙事的多义性、片段性、非逻辑性,当代都市建设那种繁荣与混乱,都市化所带来的那种生存的别扭与存在的荒诞感,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刘家华绘画的重点不在于画面中的中国古建筑物,一直画的房子,但想言说的不是房子,建筑物只是他的一个载体、一种媒介。他主张生命急速撕裂、吞噬、宣泄、安静,暗暗透着一股孤寂、冷漠,如暗流般悄然流溢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较深的精神内涵与社会批判性。曾经的辉煌在时间车轮下犹如一曲凄美挽歌静静地流溢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故事耐人寻味……这也许就是刘家华想要传达的本意: “楼”多即为“城”。“城”像一本书,是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佐证,是人类文明的华丽表皮,也是民族记忆中的传奇和一帘幽梦。“城”的扑朔迷离一样反映了人的困顿,虽然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肉体。在肯定和迷失之间叙述“城”就是叙述“人”自己。

 

【相关资讯】

【在线展厅】颠覆-语镜——刘家华作品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