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大美术视野 2011-11-08 11:36:58 来源:中国网 作者:曹明求 点击:
第一次了解到“大美术”概念,来自于《美术报》2006年1月7日对西安美术学院杨晓阳美术教育理念研讨会实录的报道。杨晓阳提出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概念虽然在理论架构上不够严谨周密,但仍不失于可能是第一个“敢为天下先”者。

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正如汤恩比所分析的那样,正是来自于它自身,我们的当代艺术也概莫能外。由于现代化运动的普及,西方看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对非西方地区的现代化研究,人们已认识到世界并非一个统一体,世界历史也没有所谓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各地的文明自有其发展演化的法则,并不遵循与西方同样的路线运动。因此,与其说西方的历史具有普遍的意义,毋宁说西方历史只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特例而已。为此,美国当代学者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十分明了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西方是特例,不是常例》(The West:Unique,not Universal)(注:亨廷顿:《西方是特例,不是常例》〈Samuel Huntington, “The West:Unique,not Universal”〉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第75卷第6期〈1996年11/12月号〉,第28—46页。)。世界历史所呈现的多元性,已经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时间观念。

 

一旦缺省了原来的时间观念,所有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想法也将重新反省。“东方”与“西方”的对应概念,被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先驱萨依德(Edward Said)重新做了审视。在萨依德看来,所谓“东方”的概念,其文化上的含义无非是西方人所赋予的,用来与西方的文化相对比,或者反衬后者的优越,或者批评后者的不足。这种将“东方”与“西方”对立的作法——萨依德称之为“东方主义”——其根源在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排它性,即人为地制造一个“它者”以衬托西方文明的优越和超前。但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发展,西方文明已经无法凌驾一切,更无法让所有非西方的地区照搬西方的思维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非西方地区的互动而促成的,原来视为异类的“它者”实质上是有力的“合作者”或者“竞争者”。(注:弗兰克:《再向东方: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Andre Frank,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Asian Age〉〈1998〉)。如果这一点是事实,那么世界历史发展便有多个的中心,那种基于欧洲历史经验的“大叙述”就无法自圆其说了。迷雾的澄清,我们“大视野”下的万事万物不再迷失。

 

以此视野切入,我们的当代艺术完全可以做到从容不迫,保持辽阔的视野,持“拿来”的态度汲取后现代的精义,以我们自己的独特手段,形成我们自己鲜明特色的当代艺术面目就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必然。

 

曾经有人愤怒指责后现代主义大师波伊斯:“你总是在讨论上帝和世界,就是不谈艺术。”波伊斯回答说:“上帝和世界就是艺术!”是的,任何艺术与后现代扯上边,似乎就多了一层先锋的意味。后现代是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面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它又是一个多元、没有统一标准的空间,让我们无法回避对于理不清的意象的挑战。在后现代的名义下,艺术家可以用任何手段作为艺术来表达他们想要表现的情感,艺术成了人人都可以创造的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许,它又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阶段,等着后来的流派与主义超越,成为艺术生命长河里的惊艳一瞬。

 

三、必须以切实的眼光和实际的行为,投身于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大美术”实践之中,真正使我们的当代艺术具备“大美术视野”。后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即变”的时代,这个时代以网络信息为代表,电子信箱、互联网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传媒和高科技网络,将整个世界整合在同一频率和文化神经元上,时间空间的彻底转换促使后现代人的心性价值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型。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让·博德里亚尔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境况,他指出:数字革命使人们逐渐远离现实世界,这将给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带来巨大威胁。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和互联网便成了平民时代或者后现代传播时代人们主要的交流方式。后现代传媒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权力发声器。伴随着数码复制的新传媒方式的出现,一种新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已降临,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传媒文化的日益膨胀和过剩生产,必将导致消费主义成为民族精神中的缥缈之物,人类到时又将面临一轮新的挑战,也是我们的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英国著名批评家伊格尔顿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 (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相信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宏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由于这些特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无深度、无中心,是游戏性的,等等。清华大学教授、诗人岛子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中给我们展示了包括波普艺术、偶发艺术、地景艺术、过程艺术乃至新闻性摄影的作品,这样一些奇特的艺术的图片或者插图,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少理解一些为什么后现代主义的性质难以界说。作者将整个后现代现象视之为多重权力话语的角力场和有机关联的知识装置,阐释现象背后的历史条件与力量根源,追问语言论美学转向之后的多元立场,在质询资本主义文化背谬逻辑之同时,批判地肯定后现代性的精神实验,从而澄明迷离幻化的后现代视觉经验中的奥义与谵妄、悲愿与游戏、救赎与媚俗的多重差异”。尼采在19世纪科学昌明的背景下对于科学进行了反思,他针对当时只是注重客观实验的研究倾向,提出不存在一种“不设前提”的科学,认为人的认识总是先需要有一种哲学,使科学能从中获得一个方向、一种意义、一个界限、一种方法、一种存在的权利。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