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九成私立博物馆为黑户 马未都模式难复制 2011-11-16 09:36:23 来源:南方网 点击:
算上刚刚成立的侨鑫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 广东目前现有的私人投资博物馆已经达到了200 余家,但由于缺少政府支持,九成的“私博”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更面临着很多法律的限制、现实的约束,多半经营困难。谁来保护私人博物馆?希望我们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后期营运是个无底洞

 

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这些私立博物馆不能收取门票,不能进行文化交流 。

 

“虽然能够建起博物馆的人,谁都不想靠这来赚钱, 也不会在乎这30 元、50 元一张的门票,但门票收入至少能够给予博物馆日常运作一定的补贴。目前广东的私立博物馆普遍经营困难,入不敷出。”

 

在亚运城亚运文化村内的广州东方博物馆,建筑面积8000 多平方米,面积比广州博物馆还大,是广州地区数一数二的私立博物馆,单凭藏家自己的力量做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甚至被列为亚运工程的配套设施。但馆长周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前期大量的资金已经投下去,但后期的运营很困难。”

 

他算了一笔账:“博物馆一年光是电费就100 多万元, 雇了30 人, 一年就要200万元,虽然门票收50 元/张,但博物馆一年打开门就要400 万元维持运作, 门票收入只是杯水车薪。广东省博物馆有三万多平方米,人员配置就有500 多人,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我们需要近150 人,但我们只请得起30 人。这么大型的博物馆,没有政府的支持完全没办法做下去。”

 

陈少湘也告诉记者:“目前建立一个私立博物馆,小的资金投入两三百万元,一年的运营费用就要30 万元左右。大的资金投入至少五六千万元,而后期的运营资金更是一个无底洞。如果算上更新藏品的费用,再多的钱都不够。”

 

马未都模式能否复制?

 

1997 年,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 平米的门面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马未都,凭借马未都的个人魅力, 观复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私立博物馆的生存样本。

 

和所有私立博物馆一样,“观复” 也被资金困扰。微薄的门票收入与高昂的运营费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馆址因此从繁华的市中心搬到了郊外。除了门票,“观复”的收入另有提供收藏知识及鉴定证明的报酬、场地出租及衍生品出售,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马未都的个人名气。

 

为了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马未都决定依靠社会力量。“观复”于2004 年开始理事会制改革,2007 年正式实行理事会制。这样,来自董事会几位企业家的拨款、理事们的不定期赞助、博物馆会员的会费,使运营资金得到了有效保证。2008 年,“观复”第一次实现盈亏平衡, 成为全国数千家公私博物馆中的特例。2010 年6 月,马未都又创建了“观复文化基金会”,他把名下的文物全部捐献出来, 基金会接受了首批社会捐款1000 余万元。

 

陈少湘表示:“这种模式有争议。在目前文物保护法的制度下,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并不一定能够行得通,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法规,只能够打打擦边球。”而周勇也表示:“‘观复’ 模式在广东难推广,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至少能让博物馆能够运营下去。”
 
 

 


【编辑:冯漫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