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摄影归入中国当代艺术中来谈,是区别于作为新闻和其他功用的摄影,因为新闻和其他功用的摄影有艺术之外的评判标准,如同录象艺术不同于做电视报道的录象一样,摄影和录象在艺术范畴里,只是艺术家个人使用的一种媒介。
9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文化使全社会陷入一种日常琐碎的生活之中,它带给艺术的直接影响是艺术家的视野象日常生活的转移以及艺术多元格局的形成。事实上,西方艺术自60-70年代以来的变化,也经历了这样一种转移。60-70年代的嬉皮、朋克运动、美国的越战、法国的5月风暴等等,影响了西方的当代艺术,而艺术的多元和日常化则成为其后的趋向,正如著名的南美艺术家Leo Nilson 1992年说的:“我们这一代是没有革命的一代,我们这一代是日常责任的一代。”
洪浩90年后期的一部分作品的视角转向消费文化,在媒介上也使用了摄影和电脑。《我所认识的Mr.Gnoh》和《Yes,I’m Gnoh》是通过电脑将自拍像化装成金发碧眼的洋人,并将姓氏Hong的字母顺序颠倒为无法发音的gnoh,“这样的中西结合是企图描述文化判断的有趣尴尬”《Mr.Hong时常在拱形屋檐下等候阳光》和《Hello,Mr.Hong》是由现代商业广告里宣传的生活方式: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华丽的住宅景象构成的图象,而这个成功者即他本人的化装自拍像。作者“试图通过这种不对位的关系来呈现变化环境中的人的游离以及艺术在现实中的尴尬。”9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文化的泛滥,媒体、广告狂轰乱炸式地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现实和前景,而事实上人们身边正经历着物价飞涨、失业、贪官污吏和种种的社会动荡,这种巨大的反差,把人们推向心理崩溃的边缘,而洪浩作品的极尽粉饰和矫情,可以视为对类似中国房地产广告中那种虚假豪华的反讽模仿。最近洪浩热衷于拍摄长卷式的作品,诸如《清明上河图No.2》模仿中国古典作品《清明上河图》,拍摄了北京的中轴线长达几十公里的街景。《清明上河图No.1》是洪浩乘车拍摄北京龙脉的景致,同时与《清明上河图》进行片段的交错。《7小时32分》是作者从坝上草原乘车返回北京时,一一个胶卷的36张为限。每隔20分钟左右按一次快门沿途拍摄下的风景。洪浩的此类作品使我想起广州徐坦最近的工作方式,徐专注于对各种“无意义”生活场景的拍摄,他认为今天的录象与摄影媒体的艺术都太“艺术”了,艺术家注入作品以太多的观念,而现实中,媒体是通过无以计数的无意义的图象进入我们身体,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政治。虽然洪浩拍摄的街景和风景,锁定的是今日生活的景观,而且选择诸如龙脉、中轴线作为拍摄路线,更是一种观念的介入,但是他具体的拍摄方式,依然有一种追求“自然和客观化”的倾向。如他在叙述《7小时32分》时说的“作品的视觉内容一律由时间决定,从而消解了眼睛的选择。”洪浩近期作品还有一类是关注文化问题的摄影作品,作品亦有类似《游京指南》自己扮演“剧中人”的方式。或者说,洪浩近期作品企图杜撰,扮演和客观化的两极寻找自己新的话语方式。
摘自栗宪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