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燮达:思接千古,对话艺术本源 2011-12-08 10:26:1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杨棵 点击:
2011年11月,上海James Cohan画廊推出的《子曰——王燮达个人作品展》在艺术圈内引人关注。近十年来,王燮达一直坚持《子曰》系列创作,从2008年起已相继在上海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古巴国家美术馆和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馆举办个展……

王燮达

王燮达

 

编者按

 

2011年11月,上海James Cohan画廊推出的《子曰——王燮达个人作品展》在艺术圈内引人关注。近十年来,王燮达一直坚持《子曰》系列创作,从2008年起已相继在上海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古巴国家美术馆和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馆举办个展。2011年11月30日,99艺术网上海站记者杨棵在James Cohan画廊专访王燮达,就其创作历程和艺术理念与之进行了对话。

 

王燮达简历

 

1968年生于辽宁抚顺,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与居住在上海。他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2010年,他在古巴国家美术馆举办《Arte Chino 王燮达个人作品展》,以及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馆举办《王燮达个人作品展》;2009年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举办《子曰-王燮达作品展》;2008年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子曰-王燮达雕塑作品展》。近10年以来,王燮达亦参加了许多国内外的群展,如2011年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2010年在韩国首尔Zaha美术馆举办的《色相怒放:2010年中韩当代艺术交流展》;意大利佛罗伦萨Museo Nazionale Alinari della Fotografia, Museo Archeologico, Museo di Santa Maria Novella等美术馆的《艺途》。

 

我的根基与他人不同

 

99艺术网:看了你的简历发现,你出生于1968年,1996年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当时你28岁了,这个年龄说明你求学走的不是寻常路,对么?

 

王燮达:对。我从1986年起踏上艺术探索之路,最初从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入手,而且频频获奖,当时我的老师说年少成名不好,我也希望能进一步深造。这时我的父亲突然罹患癌症,我不得不留下来照顾家庭,等我将父亲送走,已经25岁了。课业荒废已久,我很担心能否考上大学,于是报名读了中国美院开设的中国人物画进修班,我们教室隔壁是雕塑班,我时常去“蹭课”,老师觉得我的造型很特别,不同于西方路子,于是问我能不能考雕塑大专班,我赶紧去报名,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复习,书还没有看完就去考试了,当时招生并没有辽宁的名额,老师硬是为我要来一个。所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那些帮助我的老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

 

99艺术网:你从传统书法转向学习雕塑,这种转变对你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燮达:有人说,绘画是轻工业,雕塑是重工业,我转向学习雕塑带有偶然性,但早年的传统书画学习令我的根基与他人不同。中国大多数雕塑家都是在苏派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缺乏与传统的关联。

 

我希望能做出最本质的东西

 

99艺术网:你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王燮达:我从临摹书法进入艺术领域,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将一本字帖学得很像。我逐渐不满足于这种状态,开始学习篆刻,并大量研究古代书论。我希望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同时具备金石气和书卷气,还很羡慕那些能看出书法背后“故事”的人,我琢磨我为什么看不出创作者的性情、修养、思想等内容。这些疑问促使我开始研究笔迹学,我还用许慎“六书”方法很科学地造字,逐渐我发现在远古时期的人类三大文字起源,彼此有着相近的造字模式,我认为这是一种本源。在当下十分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希望我的艺术能与这种本源对话。我们的需求很简单,套用孔子的话,就是“饮食男女”,我特别喜欢中国书论里的一句话是“思接千古”,我不想表现特别当下性、暂时性的东西,我希望能做出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

 

99艺术网:你所有的作品名字都叫“子曰”,如何来理解“子曰”?

 

王燮达:“子”在先秦时代就是有学问的人。我沿用了这个观点,我认为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还是身边的朋友,只要其观点充满智慧,都能称之为“子曰”。“子曰”系列创作的编号不是有序的,而是按不同的创作状态随意编撰而成,你不需要太在意这些背景,只要作品能与你对话就好。

 

【相关资讯】

上海James Cohan画廊推出王燮达个展《子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