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批评家型的策展人
上海的策展人方面比较弱,马琳说“这跟上海的大环境有关,只要是人少,就显得弱”。但她觉得上海有些策展人的水准并不亚于其他地方,上海艺术圈比较分散,喜欢单打独斗,这是上海的特点。马琳去年开设了一门叫学生策展人培训计划的课程,她认为策展人是个要求很高的职业,并特别指出策展人不是展览组织者。“我一直提倡要做批评家型的策展人,要会写文章,会做学术研究。”
但仅限于此也不行,现在很多展览的经费是个问题,因此策展人还得是个募款高手,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果要做国际展览,会不会外语也至关重要。还得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因为一个展览不可能所有人都叫好,必然会有反面意见,这就要求策展人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关于艺术评论的文风问题,马琳觉得现在很多评论文字有点泛文学化,她喜欢简洁明了,一针见血的文字,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她说自己学生写的论文,经常用很多优美的词,都被她删掉了。“格林伯格的文章全是短评,评论需要的是力度,而不在于搞得大家都看不懂或者篇幅冗长。”
2012年上海将会新建包括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内的一系列新美术馆,对此马琳的看法是中国的建设水平和硬件水平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做好服务。现有国内美术馆出租场地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一旦出租场地,会降低学术标准。美术馆不应该跟着市场、画廊和明星艺术家走”。从长久的发展来看,美术馆要建立公信力,得从拒绝出租场地开始,另外也要进一步加大艺术普及的力度。
马琳从去年开始转向当代艺术家个案的研究,2011年偏重于当代水墨,主要是架上和摄影,探讨绘画的本质,以个展为主。最后回到策展人这个话题,马琳认为策展人不是一个人数很多的群体,但他们背后的资源很丰富,会有一大群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影响力很大。例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划团队人数都很有限,但邀请的艺术家很多。“策展人做的事情就是头脑风暴,他们对主题的思考,决定着一个展览的方向。”
【编辑: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