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2012-01-16 14:06:53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崔灿灿 点击:
本文以 “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北京大型综合艺术展、“意派:世纪思维”艺术展、“中国性”2010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艺术展四个展览为例,试图通过文本比较、实践调查、数据分析、观点罗列与并置的方法探讨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与2000年上海双年展同时,一个名为“不合作方式”的外围展却也吸引了许多眼球,并引发了颇多争议,它间接的表明了一些艺术人士的态度:对“合法化”“国际化”本身产生怀疑并批判。至此,所谓的“合法化”为日后的当代艺术泛官方化铺垫了伏笔,所谓的“国际化”则为未来的“去西方化”撒下了回归的种子。

 

似乎“官方与民间”“体制与圈子”不再绝对对立,两者之间在价值找寻上出现了一致性的“合谋”。虽然温和的“实验”艺术在提法上替代了具有刺激性和决裂意味的“前卫”和“先锋”,但后两种激进的暗流一直在现场中涌动。针对这一链锁反应的批评在近十年之中不断展开,艺术界将问题委婉的落实于艺术机制和语言本身。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代艺术对官方文化意识的一致性远离与批判,转向了当代艺术内部的分歧,选择“合作”或是“不合作”,“对立”由此被名正言顺的化为“别样”与“差异”。

 

之后,长年积累的问题不断摆在人们的面前,对““合法化”“国际化”的质疑已超越当代艺术范畴的讨论,它不再只是文化身份之争,更隐藏着政治与现实利益的暗流。是向前的逃跑,还是向后的前进,无疑在“旧词新说”和“新词旧说”的复杂关系中成为一个问题。或者说,正是“合法化”、“国际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当代艺术对“中国”或“传统”的主体性找寻和确认之路,处在了一个空间上最为复杂、暧昧的现实语境之中,时间上最为迫切的历史上下文需求之中。

 

二、四个展览策展文本、实践、理念、意义、指向性的分析与研究

 

选择这样四个展览并非是忽略其它相关展览的作用与意义,而是选择相互间具有试错可能的展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产生质疑或是认同的联想,或者说,笔者希望这四个展览之间形成即同构而又相互拆解的多元关系,更有利于我们清晰的看待“中国”与“传统”的问题。

 

在分析材料上,研究的对象以四个展览的展览画册中所出现的资料为主。当然,这种分析手法有其局限性,它来自于材料本身。展览和材料之间“原物”和“文图印刷”的区别、“整体”和“抽样”的区别、经策展人编撰、遴选的第二手材料和客观性问题、个体视角之下对材料选取的有无、多少和针对性问题等。文本材料难以显现展览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会遗漏诸多细节和局部问题。同样,对于展览文本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从许多角度展开,并可以因此展开无限度的阐述与援引,牵引出各种复杂的关系和学科视点的扩张、跨界。但,任何一种研究手法都有局限性,也仅仅只能提供某个视角观看之下的侧面或切面。笔者试图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进行尝试,也希望可以从局部的微言中引发更多思考和认识。

 

1、 展览基础信息的比较

 

“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从这份列表中来看,四个展览举办的时间密度较为集中(2007—2011年)。在展览规模上,皆选择大型公共、专业的民间美术馆进行展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今日美术馆、苏州本色美术馆等),四位策展人都较为重视展览实践在物理层面的影响与生效。在展览时间上,“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是最早的,最完整的开始梳理和“传统”“中国”相关的艺术问题的,可以说,这是国内该类型最早的大型综合艺术展。在展出地点上,只有“溪山清远”一个展览选择了海外机构和海外专业博物馆。从策展人来看,仅有“溪山清远”一个展览选择了联合策展制,其它皆为独立策展。从投资商来看,“中国性”除外,另外三个展览的投资来源较为丰富,但都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也都出现了具有海外背景的投资赞助,民间和海外资本对“中国”与“传统”的认同与赞助成为展览实践的基础。

 

2、参展艺术家人数、展览单元、参展作品媒介的比较

 

“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通过四个展览参展艺术家人数的比较,“意派“参展艺术家最多的,“中国性”与“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居中,“溪山清远”人数最少。四个展览参展艺术家人数相加,去掉重叠人数,国内与“中国”或“传统”这两个主体概念相关的艺术家将近150位。从单元上看,“意派”在单元分布上,借用理论和概念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归类与划分,而“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则通过媒介和形态的不同对作品进行单元分类。从参展作品的媒介范围来看,“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意派”与“中国性”“涉及最广、媒介内容最为丰富的,几乎涵盖了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所有媒介范畴。“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所选择的作品媒介虽然也较为多元,但并未出现“行为”这种类型,而“溪山清远”则相对单一,参展艺术家基本上是以绘画为主。由这些数据来看,在其中三位策展人看来,对“中国”或“传统”问题的研究不仅是跨媒介的问题,同样也是整个艺术形态的问题。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