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单霁翔
“我是郑院长故宫学的忠实听众和阅读者,只是你们开讨论会常常不叫我。”2011年12月26日,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这句话开始了发言,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国家文物局与故宫同属副部级单位,但在业务上是故宫的指导单位。单霁翔今年58岁,他从2002年8月出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一干也是10年。
与郑欣淼给人温文尔雅的印象不同,单霁翔对文物管理常有爆炸性言论见诸报端。
2011年11月16日,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与公民文化权益”亚太地区馆长高层论坛上,单霁翔对国内博物馆界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日前进行的藏品腐蚀调查令人触目惊心,(馆藏文物)每年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博物馆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环境质量不佳、安全保护状况不利、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去年5月故宫发生展品失窃事件后,单霁翔也公开评价:“长时间没出问题不等于不出问题,重点文博单位的安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覆盖所有细微之处。”
2011年12月26日的上述故宫会议上,单霁翔提出:“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但博物馆的规模并不止在于馆室建筑、职工多少,更在于藏品的珍贵程度和丰富程度,在于文化传播能力和社会教育功能。”
他还对故宫限流提出看法:“故宫限流不了,我对这方面很悲观。谁来北京不要看故宫呢?问题关键在我们要把故宫开放面积不断增大,使单位面积人流减少,这可能是个方向。”
当天成立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将从文物本体、环境质量、游客动态等十个方面全面监测,旨在为遗产研究与保护提供系统数据库,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单霁翔表示,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持续增加,保护范围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已经有41项世界遗产项目。这当中,还有不少是受名额限制而“打包”申遗的。“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规模在世界上绝对第一大,保护的压力特别大。再过三年,大运河、丝绸之路也要申遗。我们亟须在这方面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
他透露,2011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将监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世界遗产监测在整体上还没有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要求的‘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相结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的一个体系。”他希望故宫博物院在遗产保护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发表这番言论的半个月之后,单霁翔调任故宫,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或将是他到任后的首项任务。
单霁翔,江苏江宁人,1954年7月生,曾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等职。
专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相关内容详见本刊第2期《故宫要有“营销”的态度》
故宫博物院历任院长
易培基
章太炎弟子,1925年10月10日—1933年7月22日任职,后因“故宫盗窃案”请辞。
马衡
金石考古学家,1933年7月22日—1952年5月22日任职,在1952年“三反”运动中离职。
吴仲超
1954年1月—1984年10月任职,是故宫博物院任期最长的院长,跨越了“十年文革”。
张忠培
1987年6月—1991年9月任职,是故宫博物院任期最短的院长。
郑欣淼
2002年10月10日—2012年1月10日任职。
单霁翔
2012年1月10日起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