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的焦虑与困境—对重庆艺术市场的思索 2012-02-03 11:39:51 来源:艺术国际 点击:
自从教育被产业化以来,艺术便开始饱受其害,艺术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艺术家、批评家人群越来越广,但优秀的作品与批评却越来越少,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重庆黄桷坪即是这种文化矛盾性的集中地。

黄桷坪的焦虑与困境

 

自从教育被产业化以来,艺术便开始饱受其害,艺术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艺术家、批评家人群越来越广,但优秀的作品与批评却越来越少,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重庆黄桷坪即是这种文化矛盾性的集中地。

 

黄桷坪污染非常严重,居住条件也不好,但由于此地诞生过很多的艺术奇迹,使人们对它充满了瞻仰与崇敬,重庆自从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迅速飞升给重庆带来许多的裨益,作为重庆一个文化相对富裕的城乡结合部黄桷坪又是怎样的一个生态状况呢?

 

(一)

 

重庆直辖十年来,直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挂靠在四川美院校内,既是重庆市的美术馆,也是四川美院的美术馆,美院的师生可以免费参观,而一般外来的观众则须购票入场,美术馆馆长由四川美院的教师担任,既受聘于四川美院,又受聘于重庆市美术馆,其双重身份可能更有利于馆长展开艺术活动,这种管理结构是重庆本土权力力量相互妥协的一个见证。

 

在前些年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黄桷坪出了501当代艺术基地、102当代艺术基地,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官家林、11间房子、糖酒库、优库、滩子口这些艺术基地和艺术聚集地,大部分为职业艺术家,这些地方与美院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这个地方完整的艺术地图。近几年以来,美院一直在搬迁,到目前为止,美术学院除了成教应用美术系与商业美术系还保留在黄桷坪外,所有的学生都搬到了沙坪坝虎溪镇大学城,很多老师的家都在黄桷坪,教师“两边跑”成为常态,另外,在新校区开辟了新的工作室,为了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到新的工作室,激活这片艺术新领地,管理者也煞费苦心,然而这个地方真正成长为艺术生态富矿尚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培养,由于新老校区分在重庆两个区级行政区划里,使这两个地区为争夺好的艺术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竟争,政府与学院,政府与政府间,艺术家、策展人与美术馆之间的相互搏弈成为经常上演的好戏,让黄桷坪地区的艺术生态更显得躁动,矛盾也日趋尖锐。

 

(二)

 

教育产业化让文化按经济规律来运行,在全国各个美术院校规模大增之后,艺术考前班如春天的野草一样迅猛生长,因为举办考前班而实现了房车梦的考前班老板比比皆是,考前班老板一年创收百万似乎是比较平常的事情,偶有考前班之间因争夺生源而大大出手的新闻也常在这个小圈子里快速地传播,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美院自己推行的产业化教育更具规模,由副院长牵头从事考前艺术培训,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条,据说在考前班门口看门的退休老大爷每月工资也不少于三千,因而学术体制也自发完成了向市场经济自然转化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之下,主管政府单位民生问题都顾不过来,根本无心再去关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很小的分支则更可忽略不计了,这个自由领域成为众人狂欢的载体。其实稍懂得艺术教育过程的人便非常明白,这种杀鸡取卵的速成教育会给以后学生在学院体系的培养种下非常不良的祸根,流水线式培养的学生只会慢慢地成为艺术产品,很难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自我创造才能的发挥。艺术生接受艺术训练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其艺术成绩,这让一些有才质和可塑造性强的潜力艺术人才在高考的竟争中落败于经过考前强化训练而技法相对成熟的考生,使看似公平的竟争失去原本的意义,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给人力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本科教育师资投入尚且不足,却以学院的名义成立美术考前班向社会吸金,明知这种教育方式的错误,而学院的教育专家非但不阻止,却也推波助澜,谋取私利,使它俨然成为腐败的最后避难所。当艺术就业饱和,很多艺术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时候,还是难以阻挡家长及学生热切投入艺术的热情。正规格的大学教育体系尚且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特殊学科衍生品的美术考前班其管理与教学更是毫无保障,由于社会机制提供其他机会有限,更多人愿意花钱去赌一把。

 

(三)

 

当下知识爆炸,文化产生众多分支,已进入极端专业化状态,而目前正在执政的很多公务员只有相对单一的专业背景,这给很多江湖人士很多的机会,官员要政绩便会形成政府职能单位长期被忽悠的现象,很多江湖骗子利用政府部门人员专业方面的肤浅无知忽悠艺术工程,投资做的很多艺术活动,落地无声,后续不接,纳税人的钱白白打了水漂,这种项目内容往往工程投资浩大,活动规模空前,但少有可持续性的内容,艺术文化惠及民众的很少,一个项目完成,只让极少一部分人取得利益,这不但是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的不合理,而且也反应出公务系统应对新兴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脱节。九龙坡创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涂鸦街,举办过多次艺术节,但大多水过地皮湿,而对于能够延续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基地却不是特别关心,成立起来,但大多时候却无后续保障,卖得好的艺术家也不用纳税,生活不能自保的艺术家也不加扶持,任其自生自灭。因而,很多重庆艺术家对这个地方慢慢地没有了兴趣,也不抱任何希望,宁可跑到外地去办展览,而极少参与本土艺术活动。他们基本上将重庆定格为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城市,不知道这是重庆文化人的悲哀,还是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的不幸。重庆少有艺术机构、画廊、艺术经纪人,缺少文化氛围,缺乏机构支持,缺少资金支持,缺少政府部门的有效介入,因此它只能形成艺术集散地的现状,虽然走出了非常多在当代艺术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但与这个城市已毫无关系,因而,在重庆本土火热的并不这些知名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而是低端艺术市场的菜画与菜雕,它能使从业者迅速获得收益,菜画与菜雕产业链的形成使所谓的原创更加艰难,使新生的当代艺术及其从事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在襁褓中就被山寨所滋养。

 

另外,重庆人习惯了坐在马路边光着身子,流着汗吃路边滩沾沾自喜,很多人都把这个当成了重庆的文化,就艺术来说,重庆地区仅产生了几个有影响力的策展人,但这些策展人很少把重要的活动安排在重庆,极少真正思考如何让文化艺术品味与这个城市发生真正的对接,曲高和寡的当代艺术本身即与一般民众差之千里,能够将好的作品免费开放其实已是不易,根本上来说是富人的游戏。江湖风气影响深远,腐蚀学术,滋生腐败,以哥们儿意气汇集起来的重庆本土文化从一开始就缺少一种独立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往往汇聚成团伙,无论商界,政界与学术领域如出一辙,比国内其他地区要严重得多,加之重庆60%的产值来自于工业,受工业化城市的限制,这种状况使重庆一直处于江湖时代,文化消费长期处于低端。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