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江湖:金钱游戏20年 2012-02-07 10:51:20 来源:《芭莎艺术》 作者:孙国胜 点击:
Artprice的数据称,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额超过10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是何种原因让中国艺术拍卖行业的发展远超艺术本身的发展,又是哪些人在过去20年主导着中国拍卖行业江湖,影响艺术、财富甚至中国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指标?

 

政策夹缝中自发生长

 

1992年,中国台湾和香港拍卖市场已与西方接轨,然而大陆却尚未有正规拍卖公司成立。破土而出,更待何时?

 

同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经济大潮即将到来时,蠢蠢欲动的人们终于得到政策支持,形成中国特有的“下海”经商浪潮。

 

在这股浪潮中,年轻的董国强是其中一员。他决定辞去在海关工作的“铁饭碗”,毅然“下海”。经商后的董国强先后开办过运输公司和文化公司,短短几年内积累了数百万资产。因为董国强从小喜爱书法,并在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展览获奖,因此结识了很多书画界朋友。一个从小的爱好,一个转折性的决定,让他和中国艺术品市场结下不解之缘。有了经济基础后,董国强成为最早一批艺术品买家。而那些渴望拥有艺术品又苦于没有便利渠道购买艺术品的人,也终于迎来了福音。

 

1993年6月,上海经营艺术品的国营百年老店“朵云轩”成立了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并举行了“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这次大陆史无前例的拍卖开始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以朵云轩为始,国营文物商店和文物公司纷纷陆续成立艺术品拍卖公司,这其中有北京文物公司于1994年1月成立的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以及同年由北京荣宝斋成立的北京荣宝拍卖公司。

 

建国后,位于北京的琉璃厂是中国文物主要集散地之一。位于琉璃厂东街和西街的北京文物公司和荣宝斋,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垄断着琉璃厂的文物交易,国营背景是他们唯一的制胜法宝。而他们旗下拍卖公司的成立,无形中将文物艺术品交易带进拍卖时代,也将他们自己抛向了自由市场的竞争中。

 

早于翰海成立半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同年12月更名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中国嘉德以股份制形式组建,首批股东单位组成复杂,其中不乏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公司、长城饭店、中国画研究院等国有单位。其积极意识是:它的成立打破了建国以来国营企业垄断文物艺术品经营局面。

 

显然,中国嘉德肩负了政府对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探索责任。当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酒会在长城饭店东花园举行,场面空前。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李运之、北京市文物局局长王金鲁等各界重要人士都亲临现场,一家拍卖公司能举办如此高规格的酒会,史无前例。当然,这和嘉德的创始人陈东升出自体制内关系甚大。

 

开拍卖公司,想不赚钱都难

 

艺术品拍卖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90年代初这个当口,已经形成不可遏抑的发展势头。此时,国家文物局顺水推舟。1995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中商盛佳(后改名为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四川翰雅等6家企业实行文物拍卖直管专营试点。得到“正名”的这6家拍卖行组成中国拍卖初创时期的最初格局。

 

这时拍卖行业的局面是:在经营上,国有制和股份制企业各有千秋,但在原始状态下,各企业间并未有激烈竞争。

 

区别来看,传统文物商店转型的拍卖公司有一些先天优势。首先在计划经济下,全国的文物系统掌握着全部文物买卖资源,谁家有重要货源或者谁有可能出钱购买,都有记录可查,这就容易打通买卖的通路;第二,全国各地的文物公司虽然都是独立经营,但是他们在没有开设拍卖公司的情况下会互相支持。现任北京翰海总经理温桂华介绍说,北京翰海在成立的最初几年具有这方面优势,这使他们虽身处北京,而容易得到全国各地的文物资源。但她同时指出,文物系统背景成立的拍卖公司的服务和品牌意识普遍不强。

 

这恰恰又是股份制拍卖公司的优势。在缺乏文物市场资源的情况下,他们在成立之初就有危机意识,一开始就要学着找资源。此外,非国有企业引进人才手续相对简单,而国有公司人才引进要严格按照国家工作人员规定和待遇,在这方面股份制企业也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这些相对的优劣在市场初级形态下都不是左右成败的主要因素。文物艺术品拍卖依靠中国丰富的文物资源,引起了港台华人和中国正在发展中第一代富人们的关注。现任北京翰海总经理的温桂华回忆起她参与翰海第一拍时,依然有掩饰不住的兴奋:“1994年,翰海第一场拍卖拍了3000多万,我们当时觉得已是天大的数字,现在可能连买一件东西的钱都不够。”

 

翰海拍卖成立首拍在保利剧场,上下两层。当时翰海在文物系统内首先开办了拍卖行,全国的文物系统都来观摩,海外也来了很多试探性观察人员,他们对中国的拍卖政策不了解,很多都在观望。楼上是观望的人,楼下是竞买者。温桂华说:“当时没有拍卖师,就临时找人充当,因为没有经验,在拍卖之前,我们还特地带30个员工去保利剧院彩排。”

 

当时场内来了两位重要买家,一个是来自香港的持1号竞买牌买家,一个是来自广东的持900号的买家。1号买家身着白色西服,手拿一支笔,精神很好,而且为人高调,像演电影般当场买了1000多万元的艺术品。他就是后来被人们广为熟知的在香港大名鼎鼎的古董商张宗宪,翰海在之后的很多年中都专门为张宗宪保留1号竞买牌。同时他也成为另外几家大陆拍卖公司的大客户。900号买家当场也拍下很多作品,但在此后却再也没有出现在拍卖场。

 

“现在回想起来,拍卖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每人都是一种兴奋状态,下面每出了一个价钱,我们都觉得那么高,不太相信,”温桂华说:“这种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文物商店的价格体系。”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