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话语权全球建构之所需 2012-02-16 11:56:55 来源:人民网 作者:西沐 点击:
然而,正当我们自信地以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可喜的发展势头已经足以能令其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及较高的国际文化地位的时候,我们却失落地发现,大规模的艺术生产与消费并没有确立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文化艺术话语权。

四、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的全球建构需要有拿出好东西的能力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在抱怨中国艺术品市场外表浮华,其实质却缺乏好的作品。但是,毋庸置疑地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好作品,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的全球建构更需要我们具备拿出好作品的能力。

 

艺术界内有句俗话,叫“好东西自己会说话”,指的是精美的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境。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好东西主要指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而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水准要达到高、精、尖。“高”即高端、高档次、起点高的作品,这类作品内涵艺术与文化的积淀,价格相当高,种类多样化,一般为典范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质量是中国艺术品的生命底线,人们内心真正仰止的还是艺术史上的高山巅峰。在艺术品不缺数量缺质量的商品经济时代,高端作品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尽管高端作品价格昂贵,但其所包含的文化及艺术含量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精”即精品。无论是拍卖会,还是私下交易,精品的价格往往比普通品高出好几倍。精品是最能体现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和功力的不可多得的作品。无论艺术家名气大小,或是艺术品的景气程度如何,精品的价格往往最为坚挺。精品永远能够立足市场,赢得市场。“尖”即顶尖、拔尖的艺术品。拿中国画来说,一个画派优秀的画家有很多,但若要获得大师级的尖端画家的代表作是不容易的。同样,对于同一个大师来说,如果其生产的画作不是大师的顶尖作品,也难以产生较好的投资回报。

 

(2)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价比。艺价比是与性价比相对应的概念。随着硬件整体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以及技术越来越成熟,品牌间的价格差距和性能差异越来越小,质价比的概念便优于性价比而产生。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以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竞争观念花样百出,如倡导“渠道为王”、“推广为王”等竞争理念。但是,目前,艺术品的数量大肆泛滥、种类繁多,而且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在缩小。于是,“艺价比为王”就成为买家对艺术品最好的评价标准。艺术品的艺价比不是简单的价格比或品质比,而是品质与价格的综合比。艺术品的艺价比是市场最基础的竞争力,拥有较高艺价比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低价竞争,也不是品质好就漫天要价,而是要“艺高价低”。

 

(3)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与增值性。市场流通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运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形式,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正是在不断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中来体现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产生,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家的品牌也是在流通中树立的。因此,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必然也必须具备较强的流通性。增值性是艺术珍品的特征,这通常只有在艺术家本人去世后才能实现。当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人继续提供同类作品,并且该类作品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和获得了鉴定家一致的公认之后,其作为历史阶段中一种不能重复的精神创造的产物,才可能具有永恒的价值--增值性。

 

五、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的全球建构需要竞争力

 

如果说实力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建构话语权的稳固支撑力量,那么,竞争力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建构话语权的重要助推器。在当代社会,竞争可谓无处不在。竞争催生着发展,竞争催生着进步,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在全球建构的速度同样需要竞争力的推动。具体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的全球建构需要艺术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与传播竞争力。

 

1.艺术竞争力

 

毋庸置疑,提升艺术竞争力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建构话语权的首要条件,而艺术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艺术作品的质量及艺术家个人的水平,以及艺术体制、体系与环境。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尽管看似热闹,但背后潜藏着令人堪忧的艺术作品质量,劣作、行货在市场中肆意横行,赝品也同时层出不穷。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地向西方艺术的风格靠拢、趋同,从而使中国艺术丧失了其独有的个性。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艺术可以说是缺乏竞争力的,要想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与别国艺术一较高下还尚待时日。眼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任务一是力图让艺术家去除浮躁,沉静下来,真正创作出质量精美、上乘的作品,二是要培养艺术家坚强的自信心,摒弃模仿、跟风、趋同、崇洋的心理,创作出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艺术作品,以提高艺术的竞争力。

 

2.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艺术品市场运作的规范性。西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成熟性使其已经拥有了一整套画廊、艺术家、拍卖行、艺术展会、艺术商各司其职的运作流程。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其发展还处于稚嫩阶段,这导致了市场运作的极度失范与市场规则的极大破坏。现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行与画廊的作用本末倒置,本是二级市场的拍卖行充当着一级市场的主体作用,发展日益火爆,而本是一级市场的画廊却失去了其主体地位,沦为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这也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链条遭遇着严重的扭曲与濒临断裂,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竞争力。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整顿与规范市场的运作环节,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3.传播竞争力

 

这个时代是信息畅通的时代,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很短时间内就会世人皆知,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同样,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要想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需要增强自身的传播竞争力,而传播的途径就是媒体,传播竞争力的提升也有赖于媒体的规范。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传播竞争力还有待于加强,这主要是因为媒体无法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放下架子,跟着艺术评论家一起上阵,充当着不少江湖艺术家的喉舌,为他们制造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可以说,这种传播只是在为艺术家的利益而摇旗呐喊,无异于替人做广告。这样的传播不仅毫无权威可言,而且也会逐渐丧失公信力,从而减弱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传播竞争力。可见,只有规范媒体的发展,使媒体真正发挥传播的效力,才能让世界了解到一个真实发展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此外,增强传播竞争力、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话语权的建构,更要积极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因为,从总体上看,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饮食、中医、武术、京剧、山水风光等层面,故而,将当代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成果推向全世界,已经迫在眉睫。

 

六、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的全球建构需要价值标准的体系构建

 

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真伪难辨、鱼目混珠等奇形怪象,致使人们很难在光怪陆离的背景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市场缺乏一套规范的价值标准。建构价值标准体系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中国艺术品市场要想在全球建构话语权,建构价值标准体系就更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价值标准体系的建构主要要建立学术评价标准、作品真假标准、市场价值评价标准、市场运作批评标准。

 

1.学术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标准即指作品具有丰富的学术含量、正确的学术取向及能够不断前行的学术潜力,这也是中国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产生的关键,因为艺术家不做学问,不提升学识,其作品就很难具有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那么艺术家与匠人就很难再有区别。当然,学问与学识不只是在书本上,有时更多的是在社会里,关键是要去发现、认识与体悟。

 

2.艺术评价标准

 

赝品、伪作的泛滥使中国艺术品市场真假混淆,鱼目混珠,真亦假,假亦真,好坏、真假莫辨。对于作品真假好坏的鉴定、评价,始终没有一个正规的立法和系统的标准。很多赝品瞒天过海,大摇大摆在拍卖行竞拍,令人们趋之若鹜;但有的真正的好作品却被埋没,乏人问津。真假评价标准的缺失严重扰乱视听,令买家叫苦不迭。因此,建立真假评价标准是澄清浑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必需之举。

 

3.市场价值评价标准

 

市场价值评价标准主要是建立在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基础之上的。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即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所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艺术家追求作品审美的过程,也是追求其艺术价值的过程,而中国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中国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艺术作品的儒、道、佛三教文化,从哲学、理学、美学的角度,以儒修人格、以佛修心性、以道修境界。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