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向深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2012-03-05 09:29:3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顺龙 点击:
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最贵的玉器,一把所谓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以1.8亿元起拍,最终在北京一家并不知名的小型拍卖公司以2.2亿元成交,创下了玉器拍卖新纪录。

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最贵的玉器,一把所谓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以1.8亿元起拍,最终在北京一家并不知名的小型拍卖公司以2.2亿元成交,创下了玉器拍卖新纪录。而后,爆出了这套家具是江苏邳州某玉器作坊,用22个工人,花了7个月时间,根据明代的老件仿造而成的。又一场中国式闹剧!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系列新闻背后,演绎着荒唐的种种行径。

 

就专业而言,首先,汉代本无凳,何处索高价?稍微有些古代文物常识的人都知道,汉代时还没有适合高坐的凳子,《史记·礼书》记载:“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一句话几乎涵盖了汉代所有的坐具。从考古发现的汉代遗物及画像内容看,汉代的坐具主要有床、榻、枰、席等几类,高度均很矮。人们需要屈膝降腰,将臀部压在脚跟上,坐久了会累,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宁愿选择席地而坐,如魏晋时期的高士们在竹林里畅饮弹唱,论古讽今,就是席地而坐。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表明,类似高度的坐具隋唐之后才产生。汉代没有玉凳,更没有与之相配的用围屏拼合、榫卯结构组合而成的梳妆台。其次,从艺术风格上判断,汉代出土的玉器除了葬玉,如玉衣、玉棺、玉枕之类是实用大小之外,其余的多为小件的陈设器或装饰佩件,从未见同类实际尺寸的玉质家具。此外,这件器物的玉质、纹饰和雕工,毫无汉代的时代特征和气息,不符合汉代礼制和贵族文化特点,风格上更接近明清时期的繁复装饰。

 

然而,这样一套不开门、疑点重重的玉台凳组合,竟能在拍卖行上拍出2.2亿元的天价,这个荒唐的事实背后有着一系列荒唐的营销手段,首先是业内专家的鉴定书。据悉,“汉代玉凳”的定代、定级均出自故宫“权威”老专家出具的鉴定书,被拍卖公司和艺术品购买者奉为“圭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拍卖公司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地宣传拍品:“令人叹为观止”,“极具收藏和历史价值”,天花乱坠,胡吹一通。而购买者仿佛买了一颗定心丸,有证书,有天价纪录,有媒体炒作,过几年再转手,或凭此向银行抵押贷款,都能路路通达。

 

然而,这场秀最难堪的遭遇却是制作这套台凳的玉器作坊从幕后走到幕前,一语道破天机——天价玉凳的身份昭然天下。消息一出,拍出这套台凳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公司表示“拍卖公司只是中介机构,不保证拍品百分之百是真的”。坐拿上下家各12%佣金的拍卖公司,立即把自己撇清,表明立场,买卖双方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

 

事情至此,媒体大众追问鉴定专家、追问拍卖公司、追访玉器作坊,最后成了胡乱一锅粥,没有结论,没有下文。买家拍下天价但不付款,纯粹打酱油;2.2亿元标的,拍卖公司只扣下区区3万元保证金;专家解释拍卖行每月只给600元咨询费。买家如此随性莽撞,胸无半点墨,却高举天价牌;拍卖公司做尽秀场也未套到白狼,反惹来一身骚;专家也是拿起板砖,砸了自己的脚,成了名副其实的“砖家”。

 

高价的汉代玉凳事件,上演了一出荒诞的闹剧。而这闹剧折射出的中国目前拍卖市场、鉴定专家、仿古作坊的无序状态和诚信问题,令人汗颜。

 

艺术品最大的优势在于来源的可靠性,而艺术品诚信体系的建立和规范运作,将从根本上解决艺术品市场关于真伪的难题。就全球范围来讲,美国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市场最发达、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与它相对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以及对投资人利益有效保护的体系关系十分密切。就中国目前而言,在恶劣的大环境下,国家应该建立机制确保对市场的激励与约束,拍卖机构必须怀着一种严肃、负责的心态去组织策划艺术品的运作,而专家更应该自律,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市场健康,污染社会视听,甚至成为骗局的帮凶。唯有如此,才能在困境中真正改变中国艺术品市场混乱的局面,才能停止其滑向深渊的步伐。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