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恩师王大同重返江湖 2012-03-14 14:17:04 来源:四川在线 点击: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川美现象”,是由很多载入历史的闪亮名字组成,张晓刚、罗中立、何多苓、叶永青、程丛林、高小华等是其中闪光至今的代表,而在他们心目中,有一位老人是永远值得尊重和敬爱的,他就是今年已经75岁的四川美院油画系老教授王大同。

王大同作品《背琴老人》。

王大同作品《背琴老人》。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川美现象”,是由很多载入历史的闪亮名字组成,张晓刚罗中立何多苓叶永青程丛林高小华等是其中闪光至今的代表,而在他们心目中,有一位老人是永远值得尊重和敬爱的,他就是今年已经75岁的四川美院油画系老教授王大同。

 

今年5月,四川美院油画系老教授王大同的数幅精品力作将亮相梦虎春拍“中外经典人物油画”夜场拍卖会。在上世纪80年代,王大同曾创造过不少市场神话,参加拍卖的作品此前从未在藏市露面,自然也受到不少藏家的高度关注。而他目前闭关在工作室潜心创作大型油画《王囊仙》,这幅长7.8米,高2.78米的作品更被很多艺术评论家视为川渝油画界近年来的罕见巨著。

 

走出国门一幅画曾卖千万日元

 

王大同祖籍贵州安龙人,他1954年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后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教授。他的名字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渐渐被国人知晓,1979年王大同创作的油画《雨过天晴》获得全国美展二等奖,成为中国美术馆藏品,还远赴美、加、前苏联、澳、日五国参展,是当时中国艺术界首次走出国门展览的重要作品之一,被称为象征时代转换的佳作。虽然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普遍没有市场意识,王大同的作品却意外地受到了市场和藏家的追捧。

 

昨日,王大同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创作《雨过天晴》时,还创作了好几幅同名变体画,其中一幅于1980年日本福冈举办的第二届亚洲艺术节上很受大家欢迎,被印在展览图录的封底正中,后在东京以千万日元(约70多万人民币)被人收藏。”

 

1987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美国天然气大亨赫夫勒合作在纽约举办《中国当代油画展》,王大同的《母亲的怀抱》参展,这幅作品立意深刻,感情朴实,曾有美国观众在画前流下激动的眼泪,于是该画在展览上以最高价格(3.5万美元)售出,创下当时中国油画在外展出售价纪录。

 

远离江湖数次改变画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市场开始复苏,王大同却慢慢远离了这个江湖,近二十年都处于半闭关状态。他告诉记者,作为艺术家应该潜心作画,如果太过于商业,作品就不那么纯粹了,“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画廊和艺术机构找我签约我都婉言拒绝了,我也很少卖画,画得好的都舍不得拿出去,所以现在家里藏了200多幅数十年积累下来的作品。”

 

二十年前,王大同的写实风格有所变化,逐渐开始进行意向性探索,一方面他的写实画变得更加深入细致,《大漠孤魂》、《岸》、《沉思》、《印》、《消失的梦痕》等系列既接近于超级写实,又有别于照相写实。另一方面,他又开始尝试创作超现实绘画,《太初》、《三界》、《沉沦》、《毁灭》等系列,在国内艺术界评价甚高,画中是人体是非现实的真实,亦是心灵幻境的真实。后来王大同又着手将贵州傩戏古朴神秘的元素搬上油画,创作了雄浑敦厚的《蛮荒古俗》系列。

 

对于自己画风的数次改变,王大同说:“我把艺术家的作品分成几个等级,一种是模仿前人,沿袭传统;一种是创作很有个性;另一种是风格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我希望自己是第三种。”

 

高徒云集曾教过张晓刚罗中立

 

当年王大同任教川美1977、1978级油画系时,手把手地教还是青涩少年的“张晓刚们”画画,堪称帮助他们迈入艺术殿堂的领路人。在一本集结了王大同历年来作品精华的画册《王大同油画》里,有一黑白照片显得尤为珍贵,这张照片上站在前排的王大同还很年轻,穿着中山装样式的棉袄,他笑容灿烂,后面几个“大小伙子”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依次辨认,竟然是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张晓刚、高小华。

 

王大同笑着说:“这张照片拍摄于1978年,我带着这群77级学生赶赴威远,参加川西南矿区的艺术实践,当时我经常带着他们去各地写生。”在王大同眼里,当年他的这些弟子们画画都相当勤奋,也很有天赋和探索精神,所以他们成为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一点也不奇怪。“高小华他们现在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来重庆只要有时间就回来看我。”王大同还坦言,这些学生在艺术上的创新意识对自己有所触动,所以更加坚定了自己求新求变的想法。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