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的观念过时了吗? 2012-03-20 10:48: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洁树 点击:
自画廊主查尔斯·萨奇捧红了让人弹眼落睛的“青年英国艺术家”(YBA),动物标本和装置已经统治英国当代艺术25年之久。而今,随着一波波金融危机的席卷,这类作品的销量持续下滑,而新的运动层出不穷,更年轻的一代人偏爱视频影像,同时传统的架上绘画也试图在市场“重振雄风”。

霍克尼的观点获得了他的校友、199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乔治-肖的支持,“我在艺术学校里觉得特别沮丧……你需要一种哲学的语汇才能够了解当代艺术,而非通过视觉的语言。”肖的创作根植于老派的现实主义传统中,45岁的他去年因对考文垂住宅的描摹获得特纳奖提名。对于他来说,艺术就是“艺术史学家和他的母亲都能够欣赏的东西,但导师不这么想”。

 

很多人为肖最终输给装置艺术家马丁-博伊斯扼腕叹息。这是赫斯特效应吗?当赫斯特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金匠学院时,艺术教育的转向已经开始。上世纪60年代,在极简主义和概念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国家的艺术学院逐渐开始相信,哲学素养和技法同样重要。绘画死了,美国极简主义者唐纳德-贾德宣布,策展、理论和艺术史迅速变得和艺术技法本身同样重要。

 

“达明并未创造这一背景,但他在此获得了成功。”金匠学院艺术学本科生主任迈克尔-阿奇说。而当时的赫斯特只需要领导改革的当时的院长琼恩-汤普森一点点鼓励。“我们的哲学至今如一,”阿奇说,“我们不会把课程划分得很细,或者强迫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是在鼓励学生走捷径吗?哪会有学生自愿花费1万小时时间磨炼技艺呢?“如果学生想学习编织或者焊接,我们有员工可以教他们,”他说,“但我们不会强迫他们。”

 

刚刚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毕业的画家Gabriella Boyd显然并未受到艺术学院侧重点转移的影响。“学校里依然会教绘画,它依然很受欢迎。”这位24岁的年轻人说,“我读大学时很喜欢写生课,很多人也都喜欢。”那么他的创作呢?看看Boyd的网站,仿佛跟随时光机器回到了霍克尼所在的1960年代。

 

市场兴趣不断转移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偏爱较为靠谱的市场定价。油画和铅笔画显然要比一箱子福尔马林液体来得便宜。与乔治-肖的人烟稀少的旧居油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种新的美学,赫斯特那件镶满钻石的头骨《为了上帝之爱》(2007)标价1亿美元。

 

“困难时期,人们热爱幻想,因此艺术家会偏爱超现实主义等风格,他们的视野超越了尘世。”英国当代艺术学院的院长格雷格-穆尔是当年那一代“英国年轻艺术家”的老朋友,也是记录他们崛起的编年史《幸运的艺术》的作者。他认为赫斯特不可能克隆出一代人,“赫斯特是一个孤例。一个掩盖了自身的品牌。”

 

赫斯特的销售数据证实了这一点。根据Artnet提供的C50指数,赫斯特的作品始终在当代艺术领域名列前茅。最著名的当然是2008年,他在苏富比一下子倾销出223件作品,他的《金牛犊》卖得1030万英镑。而今,高古轩画廊又推出了货源充足的圆点画系列(据说至今已出产了1400张此类作品),其中一件在2011年卖得180万英镑,这一系列是那些不那么富有的买家收藏赫斯特的入门之选。

 

尽管现在全球经济依然没有走出阴霾,苏富比当代艺术市场的销售额依然在2011年猛增34%,佳士得增长了22%,投资者持续纷纷转向艺术市场。然而,这些增长对于赫斯特作品有多大影响?

 

“我们现在尽量不接手太多巨大体量的装置,”苏富比当代艺术领域专家詹姆斯-西弗尔说,“我们最近一场拍卖会的明星拍品是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绘画。”80岁高龄的德国画家拍卖出的3件作品总共价值为400万英镑。这似乎成为了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回升的证据。

 

艺术商乔纳森-克拉克对此深以为然,“最具有影响力的经销商正逐渐离开观念艺术领域,对那些不需要太多技术的作品也更加警惕,”他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长期的保值能力很弱。绘画是更保险的赌注。”

 

“亨利-摩尔的绘画几年来涨了3倍。赫斯特卖得少了,这个事实并不仅仅归咎于金融市场的低迷,同样也是市场兴趣转移的后果。”

 

长江后浪推前浪

 

那么,艺术家的情况如何呢?一年一度的在英国当代艺术学院举行的“新当代艺术展”上,赫斯特(1989)和霍克尼(1960)早期的作品依然影响巨大,但颇有意味的是,而今最流行的艺术媒介是视频影像,1000件作品中有30%都是视频影像。

 

“达明-赫斯特对我没有参照价值。”2011年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学院的视频艺术家伊冯-古兹曼表示。迈克尔-阿奇解释,“赫斯特声名鹊起时,现在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出生。对于他们来说,他只是艺术史的一部分。”艾德-阿特金斯、詹姆斯-理查兹和裴克汉组成了视频行动团体Lucky PDF,“我们是新的一代,我们的观众群也是崭新的。”Lucky PDF的詹姆斯说,“我们不会去考虑迎合一群20年前的那一代人。”他傲气凛然,目标明确,俨然新世纪的达明-赫斯特。

 

那么萨奇当年在赫斯特身上看到的“希望”是什么?穆尔回忆上世纪80年代,“当经济衰退让整个国家双膝坠地……赫斯特没有被吓倒,他干劲十足。”这位来自利兹的年轻人利用起伦敦所有空置的房屋,为他在金匠学院的同学举办展览。“这不是展览通常举办的方式。”穆尔说,自那以后,艺术家开始在任何时间、地点展示作品,在车厢、停车场,甚至是父母的厨房。

 

“赫斯特的长处之一就是他的活力。”艺术评论家安德鲁-格拉汉姆-迪克森说,“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他早期的作品最有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商业本性盖过了他的艺术天赋。”

 

主要的例子是2008年苏富比的拍卖,赫斯特复制了所有旧作的新版本。《艺术世界中的7天》的作者、社会学家萨拉-桑顿看法有所不同,“那一次售卖的并非单一作品,相反,销售本身就是一件勇敢的行为艺术。”毋庸置疑,在关于市场的艺术上,赫斯特是个中翘楚。“他应付艺术市场的方式,也许是他最重要的财富。”桑顿说,“特别是他对系列作品的利用。他是安迪-沃霍尔的直系传人。这个世界在全球化方面远甚于1960年代,赫斯特将之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23岁的行为艺术家马克斯-朵唯最近的作品包括《感性的股票市场》,基于他的推特关注者的情感状况运行的一个即时的“贸易”市场,他观察到,“赫斯特带来一股力量,一股激情,就是万事皆有可能。”

 

当被问及赫斯特在商业上的成功是否会影响今日艺术家追求财富,而非艺术上的缪斯,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当然不会。”朵唯说(他的回答实际上和每一个年轻人如出一辙),“我不是为了赚钱而做艺术。这不是一个浪漫化的观念,这是很现实的。时间是残酷的。金钱只会聚集在最顶级的市场。”

 

朵唯指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那些收藏家(俄罗斯寡头、卡塔尔王室),他们持续购买最大牌的艺术家作品,他们的背后是滚滚而出的石油。根据古兹曼的说法,“超级富豪收藏家和艺术家在宇宙某处共同生活。但绝大多数艺术家不属于那一伙,我们只是与各自的艺术在一起。”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