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首次以社会资本助力文物修复 2012-03-21 11:48:3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韩少华 点击:
历经16年,青铜交龙纹鑑将修复完成 或现身上博60周年馆庆。据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介绍,青铜鑑多用于储水、储冰或洗澡,流行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国中期以后几乎消失。

修复难度高

 

平均厚度1.5毫米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组组长张光敏负责实际修复工作,早报记者在他办公室的工作台上见到了这件已进入最后修复阶段的青铜鑑。该器物如儿童用的浴盆大小,倒扣在一个可以旋转的木支架上,补缺的部分尚未经过最后处理,仍可清晰辨别出来,三只有残缺的耳也尚未修补完整。据张光敏透露,这件器物目前断代为春秋中期,疑似盗墓者从山西盗得之后辗转流入香港市场。

 

“我们16年前最初看到这件东西时,它也看似是完整的,好像不需要修复。”张光敏对记者说,“但是,在初步清洗之后,就发现问题了。文物贩子为了能卖个好价格,用很粗劣地手段把它补上了,不仅让人看不清其精美的花纹,而且对文物也会造成很大的损伤。”因此,张光敏自1996年接受了青铜鑑的修复任务之后,和同事们一起,按照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接缝连通和做色做旧这十二个步骤,着手给这件器物来一个全套的修复。

 

事实上,此件青铜鑑的形制之大,器壁之薄,破碎之严重,缺损面积之大,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修复难度最高的一件。“目前,我们进行到连通阶段,预计今年10月份能完成全部工作。”张光敏说,“修复这件青铜鑑的工作包含了青铜修复技术的全过程,这是很少见的。而且,因为它很薄,最薄处才1毫米,平均厚度为1.5毫米,因此每一步工作都很有挑战,都很难。”从1996年至今已经过去了16个年头,张光敏的工作断断续续。他说:“有时候技术水平跟不上,工作就不得不停滞下来,等到考虑成熟了再继续修复,绝不敢冒冒失失地去拿文物做试验品。”从他出示的一张照片可见,这件青铜鑑在其铸造年代,就曾经修复。“从一些痕迹来看,当初的工匠做这件东西就做失败了,因为它那么薄,对工艺要求很高,所以他们就曾经补过它。同样的,这么高工艺水平的器物,对今天的修复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添置超声波雕刻刀

 

修配残缺纹样

 

正当青铜交龙纹鑑的修复工作处于最关键阶段时,社会力量的介入也起到了提速的作用。美资银行美银美林向上博注入了一笔资金,专门用于青铜交龙纹鑑的修复工作。“在得到资助之后,修复进程加速了。”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这笔资助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经费用于购买修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和器具,使修复工作获得了技术层面的保障。”张光敏也表示:“因为有这个资金的支撑,我们就得以比较方便地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添置一些高科技设备以加强效率和准确度。比如这次我们引进了日本产的设备,如超声波雕刻刀,用来在青铜器配缺的铸铜件上雕刻花纹,它能提供更高的准确性。”

 

美银美林中国首席运营官黄健告诉记者:“资助上博的修复项目属于企业2012年全球艺术品保护项目的一部分。美银美林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了,希望为中国文化遗产和艺术品的传承略尽绵薄之力。”当记者询及具体资助金额,却被告知企业的资助行为不便透露金额。

 

陈燮君则认为企业资本助力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获得经费保障。他说:“这可以视作是企业在全球艺术品保护领域的尝试,也是上海博物馆在交友和对外拓展方面的新经验与新尝试。”事实上,国外的博物馆系统,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与民间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巴黎卢浮宫馆藏三宝之一胜利女神雕像即曾在去年依靠企业资本赞助完成了其保护项目。

 

据悉,虽然中国的国有博物馆早已开始尝试引进社会资本办展,但是大型国有博物馆对馆藏文物的修复工作也引入社会资本,这还尚属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因此,陈燮君说:“我相信这是个好的开端,也期盼将来会有更好的合作。”除了上海博物馆之外,目前,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也在同一项目的资助下,启动了馆藏清乾隆官刻《大藏经》木刻版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预计需要8到10年完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