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名,追名校文凭 2012-03-22 09:44:02 来源:文汇报 作者:单颖文 点击:
艺术特长生,尤其是顶尖高校的艺特生,是为艺术而生的吗?这个问题,曾经让一个老外困惑极了。法国布尔日高等艺术学院前院长保罗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很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有这么多孩子愿意花这么多钱去参加艺术考试?

“低分高能生”

 

有的专业老师得知小钟是艺特生,习惯性地退了一步。“学习差也正常,实在不行早点转系”。

 

小钟,上海男生,沪上一985高校大学民乐团高胡艺术特长生。2009年入校,本该读大三的他,现在却还是个二年级生。“原来的专业太难读,只好转系降级。”小钟无奈地耸耸肩。

 

在民乐团,小钟是绝对的艺术骨干,但转系的经历却让他得到个“雅号”——“低分高能生”。他学习不佳,考试分数低,可艺术才能在学校里可是公认的高。

 

小钟不辩驳,作为老资格的艺术特长生,他熟谙“分数不够,艺术来凑”。小升初、中考、高考,他早习惯了“靠艺术加分进重点学校”。

 

成为艺特生,小钟的投入也不少。他从6岁学高胡,一开始在市少年宫上大课,10岁起请专业民乐老师一对一上小课。“那么多年,每周都上课。小时候上大课20元一节;后来上小课80元一节,高考前涨到350元一节。”

 

除了耗钱,还要耗时耗力。器乐类的训练不能停,否则退化极快。小钟一般每天练琴3小时,考级或比赛前,练习强度更甚,多达9小时。最难熬的莫过于毕业班,“小学五年级还行,初三学习压力就大了,高三过得最苦”。

 

2008年底,读高三的小钟参加了沪上一所985大学的艺术专长测试和文化课水平测试,最终被录取了,与学校签订了艺术特长生书面协议。“签完后到高考前,我专攻文化课,碰都没碰过高胡!”

 

虽说学习压力小了些,但精神压力又高涨了起来。小钟发现,当高中同学们得知他只要达到“一本线”就可以进顶尖名校,成绩比他好的不乐意,成绩和他差不多的又嫉妒。小钟有些愤愤:“‘羡慕嫉妒恨’什么?我靠艺特多条路,那些成绩好的不也这个‘约’那个‘联’的一个不放过吗?高考本就是‘各显神通’嘛!”

 

2009年,小钟靠着艺术“神通”进了沪上一所名校的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可是,理工科的学习并不简单。第一年的通识教育,就让小钟“吃足了苦头”。

 

首先是学科基础薄弱。尽管小钟高中是理科生,但面对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这类专业基础课,他仍力不从心。“跟班里高中搞竞赛的同学比,那些我理解起来还费劲的新知识,对他们而言都是复习”。

 

由于签署了艺特生协议,小钟为保证参加学校的排练及各类比赛、演出,隔三差五就要挤压学习时间。每周二下午的民乐团排练让他牺牲颇多。“那个时段,也是系里老师的答疑时间,我一次没去。”

 

说起比赛和演出,小钟忆起一段“人间悲剧”。

 

大一期末,恰逢上海某重要大型活动开幕,民乐团被要求参加开幕式演出录影。“上午8点候场,原以为录到下午4点能结束,没想到凌晨4点才收工!”当小钟疲惫不堪地回到寝室,已是清晨5点半。那天,他从早上8点开始考试,浑浑噩噩考了三门专业课,结果全部挂科……

 

“大一绩点才1.6,相当于全D,专业排名垫底。”大二时,辅导员和系里老师几番劝说小钟转系。

 

听说要转系,父母认为他无异于自己敲掉今后的“金饭碗”,相当反对。小钟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转到社会工作系,并按规定降级一年补学专业课。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