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森:一个艺术家的生涯 2012-03-23 15:03:37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张怀心 点击:
这个物质的现实世界保持一段距离,用持续的思考去化解变幻万千的现实问题,再从这里出发,创作一些能带来启发的作品,这就是何森可以预计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艺术家生涯。

何森《对月》展览现场

何森《对月》展览现场

 

问:在女孩系列之后,你的创作切入点转到了古画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答: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我基本上除了二十年在介入,另外十年是在接受教育的阶段,一个总体的感受,就是这三十年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的艺术,所有的东西都是在照搬,只不过有些稍微高明一点,但总体来讲都是照搬。2004年、2005年我的这种感觉特别强烈。我2003年来到北京,2004年底做了来北京后的第一个个展,就是那时候中国的艺术市场变得特别火爆,就感觉突然一夜之间就火爆了,除了对现实发生的火爆觉得有点可疑,其实更多是因为我所处的创作环境,费家村的艺术区就有点像民房那样的,就是一排,每个艺术家一间,有很多是认识的朋友经常串门,看看你在画什么。这让我感觉特别不好,因为大家的作品总体来说都是社会反映论,就是画的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在画人,要么是画戴五角星的人,要么是画在天安门前的人,要么是画很时髦的、很商业化的人,你可以用一切的社会反映论来解释它,比如说意识形态下受到伤害的人、商业社会受到伤害的人、或者是卡通电影影响下的人,其实都是一个思路。我想这其实都是从西方艺术某一个很窄的角度拿过来在中国全面铺开,只不过把面孔换成了东方人的面孔,仅此而已。在市场好的时候可能老外也能接受,老外觉得这是中国艺术,而且也可以去解释,市场迎合度也很高,但是你如果再稍微静下来想一想这不是一个可以延续下去的艺术,不是一条能走得通的道路,所以这个时候我就需要退出来另外寻找一些其他的东西。

 

问:那为什么是转到古代书画的兴趣呢?

 

答:中国的绘画整体和西方的绘画整体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绘画整体是要求是客观、立体,中国正好相反,是要主观、平面,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一样,那为什么我们所有要考美术学院的人都学客观和立体呢?是我们的传统真的很落后吗?那为什么西方艺术发展了那么多年,到了后印象派时期,像塞尚、高更那个时期,全部来学东方艺术的平面?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的主观意识和艺术本身的本质特别接近,而西方艺术的发展跟科学是很紧密的,比如他们的解剖,他们的印象派色彩都是和科学很有关系的,包括现代的新媒体计算机介入艺术对艺术的外在形态起到很大的改变作用,这都是从他们那个逻辑在发展演变的东西,但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些属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些介入点呢?为什么一定要按照那个标准去发展呢?我看了很多世界各大博物馆,参加过很多国际大展以后特别清晰的感觉到一点,就是中国加入了他们的艺术权威化体系,要和他们一块玩,但是顺着别人的规矩玩还是我们能够提供另外一个价值标准?我们可以是平行的?能够体现我们的价值?我在想这个问题。

 

我从2005年开始做这方面的实验,先是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油画的表现力可以把它画得比较像,就是模仿水墨的效果,这是从一开始最表面的一个做法,后来就开始找感觉,你知道,画画的人同样画一个东西可以往各个方面去发展,找不同的感觉。像画面分割或者是用不同的画法在一个画面上来处理不同的效果都是后来慢慢找感觉找出来的,它有今天的现实生活矛盾的成分在里面,它不是一个很完整、很和谐、很整体的一个画面,这一个画幅里,感觉画的因素都在里面,但是从画面风格和具体的处理方式上,不是用一个、或用同一手法完成的画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