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付晓东:油画在当代艺术里不存在边缘性问题 2012-03-30 09:27:3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付晓东 点击:
关于刚才我记得也有几位老师谈到说油画在当代艺术里边的边缘性问题,这个对我来说,我的认识是恰恰相反的。前几天刚在网站上看到一组数据,那个统计今年的拍卖,就是当代艺术这一块拍卖的结果架上绘画尤其是油画占领了拍卖数额的90%,影像、装置类的可能6%,其他的4%

付晓东

 

刚才听到各个美院几位系主任的发言,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触动,比如说刚才杨老师和范老师提到了本土文化特征性的语言和中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这种东西方文化在我看来可能它成为一种油画系内部的一种深层次的焦虑,变成了一个非面对不可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一个比较主流的批评话语就谈到当代艺术实际上就是全球化艺术,当代艺术既是全球化艺术,这个全球化艺术并不是说指的是欧美主流、西方的艺术形态,它是一个全球化艺术,这个全球化艺术是一种包容的,平等的和一种差异性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全球的视野下,有可能包括阿拉伯国家原生态的作品,非洲土著民间文化的东西,毫无疑问它同样也包含着中国的本土化的生产出来的这种艺术语言和现象。这种全球化艺术所指称的等于是在这种信息高度流通,网络等等各种媒介的渠道,所有的信息变成了一个世界村,实际上各种地域之间的差别就是变得越来越小了,比如说不管是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比如说成都、武汉、重庆等等这种城市之间一种内在的地域化文化,就是差异性越来越小,但是这种差异性变得更加珍贵,它在全球化语境的系统里只有这种在地性的,就是你面临着特殊的地区、特殊的空间、特殊的时间、特殊的社会问题,以及你自身所感受到的某种带有独特性的自我的个人经验,它变成了一个全球化艺术的一个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之一,越是在全球化艺术的背景下,个体性、差异性、地域性和本土性的这种在地性的特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值得重视。

 

关于刚才我记得也有几位老师谈到说油画在当代艺术里边的边缘性问题,这个对我来说,我的认识是恰恰相反的。前几天刚在网站上看到一组数据,那个统计今年的拍卖,就是当代艺术这一块拍卖的结果架上绘画尤其是油画占领了拍卖数额的90%,影像、装置类的可能6%,其他的4%,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巨大的金钱的流量都在油画的收藏和交易上面来产生这种流通,同时还有一个新闻,就是张大千拍卖的总体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毕加索,变成了世界拍卖第一。这种数据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且不说东西方在文化的较量上或者话语权威的树立性上,因为拍卖的价格和数额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一个东西,同样也说明了中国本土性的艺术品收藏和文化消费变成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领域上面的一个现象,油画实际上在面临着目前的这种消费性的时代,它明显是一个非常主流的,而且非常核心的,甚至非常关键的引起所有人关注的一个东西。甚至它有点儿太主流了,以至于其他门类的作品在现在显得非常的边缘,这个我觉得实际上作为油画系,尤其是八大美院油画系的学生,他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的核心的甚至是一种核心团队的一个成长力量。我觉得也是非常的关键。

 

刚才礼宾也谈到了关于八大美院毕业的学生数目可能两千多个有数据统计,但是成才率非常的低,他们毕业之后面临着一种分散的个体化的个体户的自由职业的创作状态,可能分散到全国各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径,这个时候比如说现在是2012年,年轻艺术家面对的情况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艺术家完全不同,那个时候依然有艺术家群体性、革命性的运动,比如说“89大展”等等具有对主流艺术批判的一个群体性的大型的艺术事件,以及艺术家群体,现在毕业生可能都变成了这种消费时代和消费文化下面的一个、一个的分支,取而代之的比如说沙龙化的倾向,比如说针对年轻艺术家,我觉得这两年涌现出来一些新的沙龙评选,我用沙龙这个词十九世纪法国沙龙艺术的组织形式。比如说可能有比较低端的就是艺术节,比较中端的“青年一百”,现在我也在组织一个CYIP就是青年艺术家扶植推广计划,是对外交流协会主办的青年艺术家的选拔,这种大型的选拔制或者是评选制可能对年轻艺术家起到了一个群体化的大规模的一个呈现。实际中国目前的艺术界的情况非常像十九世纪和十八世纪法国那种沙龙的艺术形态,比如说学院派的艺术家在学院里边,他只能是教授学生绘画的技能,但是他不能够影响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发展和走向,就是他已经不像是师傅带徒弟的依然可以维持着学生继续的创作或者说应该说是他们持续性的发展,但是学院的特征就是在学院里边你可以完成作品或者是完成订单,但是毕了业之后,学院就脱离了对学生的控制或者说是把握,这种就出现了法国的沙龙艺术,出现这种年度性大规模的评选或者说是比赛,然后再早期的时候沙龙艺术起到了一种推出全年度对瞩目的艺术家,如果这个艺术家在沙龙里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可能很快的会获得承认。但是在后期,就是持续了三、四年以后,沙龙艺术就变成了一个腐朽、没落的象征,同时出现了像库尔贝这一系列反沙龙的艺术潮流出现。我觉得中国的这种比如说新出现的沙龙式的艺术家评选或者大型群体性的展览,同样我觉得他代表了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艺术评价系统和艺术的审美系统,他逐渐的生长过程,因为目前从艺术史来看,比如八十年代成功的艺术家很多是依赖着西方的艺术价值判断或者说西方的评价系统以及艺术市场系统,以及博物馆系统来确立和承认起来的,他们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墙内花开墙外香,回到国外之后他们成为一个成功艺术家的代表,中国的这种因为实际上这些评选,我可能也都是他们这些评选的评委之一,所以我还是了解得非常清楚,在这个评选过程里也在慢慢地建立一种中国本土的,以及在这种全球化视野下逐渐生长出来的艺术判断机制,如果在这些沙龙里边能够成长出来非常卓越的年轻艺术家,并且从中国本土自身的承认力量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举世瞩目的艺术家,毫无疑问,我觉得这个就代表着某种中国本土的评价系统,就是中国的土壤有可能成长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当然这个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各种年轻艺术家不断实践上的努力。

 

我上一次在川美文轩美术馆的会上曾经讲到过我对青年艺术家目前有波段性的艺术潮流一共有五种发展的趋向,我不知道可能现在有一些同学听到过那个讲座,我就不在这儿重复了,关于青年艺术家所创立的新的美学、新的视觉经验和新的感受经验,实际上是有一些和前一代人割断性的分裂性的划分。如果从大范围来看,可能代表着这种主体的消费主义时代的美学倾向。

 

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暗流的,就是比较暗潮的是带有社会批判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性的这种严肃的审美倾向。同样这两种代表可能就是比如说消费主义的美学就非常类似像美国所流行的波普艺术或者说这种华丽的有点儿艳俗倾向的作品,这种带有批判性和深度的哲思和思维性的作品可能更加像欧洲的某种潮流,它适合于这种精英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的倾向。这种东西我想可能在艺术,在年轻艺术家群体的分布里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最后补充一句,我们经常说在学生作品里有的时候会浮现出一种学生气,我们说的学生气是什么?学生气就是一种有模仿痕迹或者说貌似的,或者说靠近的一种沿袭性,处于某种学习状态的一种创作风格,这一点我非常认同祁海平老师刚才所强调的原发性的作品,如果一个艺术家进入到创作状态,因为我们工作面对的系统可能都是学生,同学们毕业之后,我们可能是接触和面对的第一拨人,因为我们年轻策展人可能都是和年轻的艺术家共同来工作的,就是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艺术家的时候,必须要有强烈的原发性的创作状态,而不能说是比如说看起来像美国西方的大师或者是东德的或者是西欧的某个类似的绘画流派,这种模仿的痕迹对任何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讲只能是处在学习阶段的一个技法上,技法的沿袭,如果你作为一个独立的创作者,你在全球化时代里所提供的个人的独特经验和独特的绘画方式,语言形成的结构,他可能都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个实际上并不要求你立刻做得非常完善,哪怕一些探索和开端,我觉得这个都会对在全球语境下个人化的贡献都会起到一个增添或者是新的维度,这个就很像我们这个展览的题目“差异的维度”,我希望以后年轻的同学里能够出现多个维度。

 

【相关阅读】

 

【对话】杨小彦:如果艺术家的个性能培养,那能叫个性吗?

【对话】盛葳:一个靠天才或是本能绘画的时代早已经过去

【对话】刘礼宾:找到艺术创作状态的基点

【对话】何桂彦:建立西方艺术史谱系和自身学院历史谱系

【对话】王小箭:川美油画教学的“自定义”与“默认值”

【对话】王林:川美新校区只是充满田园情怀的“盆景” 


【编辑:李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