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艺术计划”目前被公认为在艺术传播革新方面迈得最大的一步,谷歌工程副总裁纳尔逊·马托斯(Nelson Mattos)强调,“Google一直致力于将人类所有类型的文化以在线的方式呈现,以便人们能够便利地进行访问。"艺术计划"很明确地展示了互联网是如何帮助我们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但这种改变在获得欢呼的同时也伴随着忧虑和争议,引发了关于交互方式、文化传播以及版权保护等多方面的争议。
在一些评论者看来,这一计划营造了一种新的体验虚拟参观博物馆,改变艺术欣赏的固有规则。问题是,如果年轻用户真的接受并习惯于在网上提供的艺术品展览,还会去传统博物馆欣赏艺术品吗?这是在鼓励人们走进博物馆还是劝阻人们进入博物馆?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曾引发一系列关于著作权保护的争议,而同样以扫描上传为技术手段的“艺术计划”又该如何保障版权、确保精细扫描的数字画作不被复制滥用?这样的顾虑也使得目前“艺术计划”展品数量尤其是名作数量不多,收集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更是捉襟见肘,即便是加盟的艺术机构,对于“计划”也有所保留,目前提供的展品仅为馆藏的一部分。
“无墙的博物馆”正待实现
“无墙的博物馆”自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今天终于在世界多国艺术收藏机构成功应验。随着网络影响力不断扩大,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借其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艺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博物馆成为了传统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
1995年卢浮宫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的博物馆,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卢浮宫网站不断与先进技术合作,又曾率先推出过“虚拟参观”项目,浏览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职业需要订制个性化界面,以及获取所有藏品的详细讲解和参观博物馆的个人路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卢浮宫网站的访问人数也持续上升,前几年已经和实际进卢浮宫参观的游客人数持平。
2011年,法国凡尔赛宫宣布与维基百科合作,一名“维基百科人”入驻凡尔赛宫,与其工作人员一起推进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的网络推广。全球多个拥有丰富艺术藏品的著名博物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德国联邦资料馆及荷兰多家博物馆都与维基百科进行了类似合作。
目前在国内,开发虚拟数字平台的艺术机构已不少,如故宫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数字故宫”的构想,包括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在内的美术馆都可供线上浏览,如为今日美术馆打造虚拟展厅的“数字美术馆”提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动的永不落幕的美术馆”。
对于虚拟展馆的发展,乐观的看法认为,它们不仅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也能为实体馆带来更多潜在的游客群。同时也有质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展览的形式,对公众来讲,是更接近了艺术还是远离了艺术?在虚拟的世界里将如何实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教育和公共性?这将是“无墙的博物馆”要面临的下一个问题。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