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不知道当代艺术 教育部就会很高兴 2012-05-06 11:06:0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宁艺 点击:
在昨天下午南京先锋书店举办的《药艺术——南京药艺术馆的治疗试验》新书发布会现场,该书主编,著名艺术策展人、药艺术馆馆长黄药如是说。本次发布会由原形艺术中心馆长、著名艺术家郭海平主持,艺术时评人陈晓峰参与了对话。

 药艺术——南京药艺术馆馆长黄药

试验新书发布会现场,该书主编、药艺术馆馆长黄药表示,艺术是一种精神之药

 

《药艺术——南京药艺术馆的治疗试验》新书发布会上的“艺术会诊” 

 

“在现实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每个生活在围城里的人都需要吃药,把艺术当药,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治疗过程,也是换一种视角观照自我的方式” ,在昨天下午南京先锋书店举办的《药艺术——南京药艺术馆的治疗试验》新书发布会现场,该书主编,著名艺术策展人、药艺术馆馆长黄药如是说。本次发布会由原形艺术中心馆长、著名艺术家郭海平主持,艺术时评人陈晓峰参与了对话。

 

发布会现场,众多观众参与提问,“演变”成了疗伤系艺术家的一次对当下中国人心理与精神状态的艺术“会诊”。在现场疗伤系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话题涉及:“中国人是不是需要服用这副药”、“南京在艺术家眼里为什么是一座适合疗伤的城市”,“艺术如何被视为一种药”,“当代艺术是进还是退”。尤其是当话题涉及到,中国艺术教育如何不作为时,主持人郭海平激烈的抨击了艺术教育制度的弊端,他针对性的认为,“当学校最后让学生不知道当代艺术为何物,教育部就会很高兴”等另人堪忧的低效率的艺术教育现状。南京艺术学院博导常宁生也作为嘉宾代表参加了发布会。在随后的聚餐上,他认为,江苏艺术生态出现这样一种以疗伤系艺术群体为主的“药艺术”艺术试验行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艺术家群体就需要不断创新,寻找到介入问题的方式。

 

艺术时评人陈晓峰认为,现在城市人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成为“各种控”,被各种信息覆盖,每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都市个体都被挤压得面目全非的地步,而日常需要借住各种蓝色的小药丸,而南京疗伤系艺术群体集体推出的“精神之药”,就是极有针对性当下中国人现实焦虑处境的极有意义的艺术创新实践活动。

 

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形而上的东西,在本书中它变成了一种具体的“药”,一副城市人极需要服用的“精神之药”。更为有趣的是,这是一部可以视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家讲述自我疗伤和修复过程的图书。“疗伤系”艺术家用他们生活化的观念作品,对病态的城市生活做了最好的阐释与追问。正如该书主编黄药所言,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难以适应的焦虑、压力、紧张,逼得人们急功近利,丢弃了精神信仰,丧失了道德底线,引发了人们各种不同程度上的精神问题和心理疾病。于此,每个人实际上都需要走上一条自我拯救心理、精神、灵魂之路……

 

该书展示的“疗伤系”艺术家群体,黄药、郭海平、罗隶、刘绍隽、孙大量、成勇等这些“先行者”用艺术实践的自我疗伤过程,他们在疗伤中解决了自我的问题,而这点正好可以衬托出城市人当下的状态。因此,本书将启发人们在这个特殊社会背景下,对待整个社会和生活应该重新持有的态度,通过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自身面临的精神与心理的问题,从而审视时代的问题,给予每个人心理与精神上的警醒和校正。

 

艺术还有什么用吗?艺术能够治疗城市人日益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中国艺术家应该面向市场,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本书做了最好的回答。在书中,你可以看到,疗伤系艺术家群体在城市日益恶化的精神和情感日常生活中,为这个充满矛盾感、情感荒芜、精神和灵魂出窍的荒诞社会,以及受伤了的城市人提供艺术的治疗,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就是一种“精神之药”的“药艺术”理念。这本书背后记录了近5年药艺术馆和“疗伤系”艺术家群体里做了11个不同主题和观念的展览,形成了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实践理念和创新方式。

 

黄药认为,欲望很多的人,得到的就会越少,而欲望越少的人,实际上得到的越多,但是很多人却都不断的陷入到疯狂的物质现实追求中而最后难以自拔。而艺术是一种“精神之药”,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面临的精神“危机”。他和他的药艺术馆正在承担起让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之药”的新媒介,让这种由疗效系艺术家艺术实践行为成而的“药”,能够治疗当下人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心理与精神双重之困。

 

【相关资讯】

《药艺术》新书 发布会引关注

黄药在宁说“药艺术”

南京是最适合疗伤的城市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