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去年,业界还认为陈东升有关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将至少跌去40%的预言尚属悲观。现在看来,这样的预言还是太乐观了点。从嘉德近日公布的21.4亿元春拍成交总额来看,相比2011年53.23亿元的历史高点,直接跌去了59.8%。
嘉德一直是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标杆。面对如此跌势,事实恐怕不会像多数业内人士所认为的那样——是“艺术市场的理性回归”并且“具有积极意义”。本轮调整并不是一次理性的自我调整,这个市场目前还不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如果不在根本问题上做出改变,艺术品拍卖市场即将跌去的或许不仅仅是现在的六成。
艺术市场从2008年开始一跃进入以投机主导的市场行情中,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数年的预热,也终于在2010年和2011年呈跳跃性增长,而在正常市场中,消费及其增幅都应该是稳定、平滑的。
在公共话语中,“投机”是一个贬义词,而“投资”则偏褒义,但它们其实都只是中性词。投资对社会的价值毋庸赘言,但任何一项盈利的投机性交易对社会同样是有益的。其实,一切交易都可以归类为投资性交易和投机性交易。在艺术市场中,因收藏、展示等生产、消费类目的而发生的交易都属于投资性;而既不收藏也不使用,单纯买进卖出的则为投机性交易。虽然在市场实践中,投资或投机性交易通常难以被有效的区分(而且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一张被投机性交易的作品被借出展览),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内在标准,即投资赚取的是价值的增长,而投机赚取的则仅仅是价格的增量。任何一个健康市场,除正常的投资之外,拥有少量投机者是有益且必要的;但如果投机者过多,价格则会脱离正常的消费而由投机者决定,而这也正式艺术市场目前的现状。
事实上,巨量的投机性交易只是艺术品拍卖市场本轮调整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原因。艺术品拍卖市场本身固有的问题将自己逼进了墙角。
艺术市场缺乏这样一套市场化的价格发现机制(传统艺术品交易由于缺乏公开交易平台,只是简单的买卖并缺少反复交易;艺术品拍卖市场则仅仅是一个公开的竞价市场)。而资本在进入之后迫切地需要一套价格形成机制。艺术品拍卖市场因为相对公开的一对多的出价机制被投机性交易所利用,变身为艺术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从而形成所谓的“市场价格”。而这种定价的合法性则完全基于拍卖行自身所积累的信用。
从风险的角度考虑,在有效市场中,投资回报和风险成正比,风险越高,意味着标准偏差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的期望值也会被相应地调高,所以,在稳定市场中,投资性交易的风险是可以衡量的。而投机性交易在价格确定的情况下几乎是没有风险的,因为投机性交易赚取的是两个市场或者同一市场在不同时间点中同一商品的差价,其风险完全取决于价格预期。在价格确定的情况下,风险为零,套利就会发生;而价格预期难以确定时,风险则会迅速膨胀,最终阻碍投机性交易。
所以,在现行的艺术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下,价格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联合拍卖行不断做多来实现合法化的,投机也就没有任何风险,站着就能把钱给挣了。而随着拍卖行在做多通道中对信用的无限透支,其价格形成机制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并且由于艺术市场自身的不完善,拍卖行不能自证信用,同时也找不到第三方来证明其信用,最终拍卖价格也不再具有定价的“合法性”,致使价格无从预估。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投机性交易的风险是无法衡量的,交易被迫停滞,至此,泡沫破灭,艺术品拍卖市场在顷刻之间跌去了六成。
拍卖行由于不能自证信用,即使经过本轮调整,市场跌回心理价位,当投机性交易再次兴起的时候,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仍会重蹈覆辙。除非艺术市场在金融的协助下,建立起公开、自由市场,并由市场的反复交易形成价格发现机制,否则信心永远无法建立,而艺术市场也终难走出治乱循环。事实上,当下拍卖行以及画廊等市场主体的努力方向与此南辕北辙。
【相关阅读】
【编辑:李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