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纷呈 2012-06-18 10:18:1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
在当前国内一级艺术品市场不成熟,二级市场监管不力的局面下,尽快出台《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加强行业管理,已是迫在眉睫。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一路高歌,发展迅猛。在藏家、艺术家、拍卖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浮现出来:“做局”、“假拍”、“保拍不保真”造成的流拍现象不时被曝光,监管缺失、税务管理、佣金等问题时隐时现。

 

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最近走访了北京琉璃厂、潘家园等多个艺术品市场,就艺术品市场当前的乱象进行了调查。

 

赝品和伪专家充斥市场

 

随着艺术品交易的日益繁荣,艺术品民间收藏投资热情高涨,催生了大量的市场鉴定需求。而造假的泛滥,又进一步刺激了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的繁荣。

 

从“徐悲鸿天价油画”被指假作,到“金缕玉衣”骗贷案发,随着收藏热持续升温,这几年艺术品市场的虚假鉴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日前在北京琉璃厂、潘家园等地调查发现,“艺术品鉴定”机构随处可见,任何一幅假画,任何一件假古董都可花钱买个“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赚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

 

一些赝品只要经过所谓权威机构权威人士的鉴定“漂白”,就会披上真品的外衣,流入正规交易市场。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凡是拥有鉴定证书送来拍卖的艺术品,一般都是赝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拍卖公司和大多数艺术品鉴定公司都是没有鉴定资质的,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也没有开展对外的经营性鉴定业务。

 

目前的文物鉴定主要分为国家鉴定和民间鉴定两大类。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故宫(微博)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家机构的专家,只为文物系统内部、司法机构等进行鉴定,不对民间艺术品做鉴定。因此,民间的鉴定更多的是自发行为,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资格方面缺乏法律的规范。

 

资深艺术品投资人张俊向本报记者透露,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不少人误以为在专业机构任职的工作人员都是专家,或者以为某领域的专家就一定能在另一个领域担任专家。”

 

“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无法律管、无机构管的状态,鉴定者无需对鉴定行为负责,也不承担风险。”汉秦(北京)国际拍卖总经理焦筱涵告诉本报记者,在拍卖会上或其他艺术品交易过程中,不对作品真伪作出决定性意见是国际通行惯例。“但我们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在这方面有所把关,国外的很多市场是成熟的,并且进入市场的投资者是有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积累的。”

 

焦筱涵向记者介绍,在欧洲,艺术品鉴定市场有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行约束和规范。例如,鉴定师需为鉴定行为承担风险后果,民间有专业、权威的鉴定机构对艺术品进行权威鉴定。此外,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有严格规定,一旦认定存在欺诈,将进行严惩,导致造假者一贫如洗。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