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雕《深圳人的一天》一角
几天前和来深圳旅游的朋友聊天,提到深圳印象,居然是城市街头的几个人物雕像。这是1999年出现在深圳的一组叫《深圳人的一天》的城市公共雕塑。
这组群雕随机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生活在深圳各个层面的18位普通人,真实地将他们翻制成为青铜塑像,四块黑色背景墙上雕刻有这一天的城市生活资料,以及有关城市的各种数据。而它恰恰也是深圳公共艺术起步的标志。
10年之后的2009年3月17日,国内首家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国内公共艺术从深圳起步。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深圳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和新的视角来看待城市与城市中人的关系。
日前,记者采访了深圳公共艺术中心相关专家,阐述了国内外公共艺术的现状和深圳在该领域作出的努力,并呼吁广大市民能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中,让公共艺术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公共艺术为城市代言
城市不仅仅是市民生活的“容器”,也是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容器”。 谈起公共艺术,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城市雕塑和景观。雕塑作为城市最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艺术品,也是公共艺术的手段之一,然而公共艺术的范畴并不只局限于此,它不是一个固化或物化的构筑物,它的核心是公共性和公众的民主参与,实现方式是综合的,它可以利用雕塑、建筑、绘画、园林、表演、地景、行为等各种方式来实现。
就像提起巴黎有埃菲尔铁塔,提到伦敦有伦敦塔,提到芝加哥有千禧公园一样。提到深圳,一样有我们自己的城市标识,比如深圳老市政府门口那头代表“深圳精神”的孺子牛。它在新中国60多年的雕塑史上是一件很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后来这头牛从政府大院的栅栏里搬到了外面,和公众在一起,在公共艺术领域具有典型性。
在深圳公共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即拥有18年历史的“深圳雕塑院”于2009年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传达出一个城市文化转型的信号。该中心负责人孙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艺术中心的成立源于深圳敢闯敢试的基因,以新观念塑造深圳形象。
“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代言人,能体现这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让城市赢得尊重、赞叹或惊讶。公共艺术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对市民的美育”,公共艺术专家、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中如是说。
公众和艺术家,一个不能少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正如艺术狂人波依斯那句名言“生活就是艺术”,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大众的参与,可以说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民社会培养好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必要前提”,孙振华强调市民对公共艺术、文化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