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工:一直在路上 2012-06-26 11:23:25 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
1951年12月29日,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与朋友骑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历时八个月完成了改变自己人生、改变南美意识形态格局、改变世界政治话语结构的摩托车之旅。

 

1951年12月29日,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与朋友骑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历时八个月完成了改变自己人生、改变南美意识形态格局、改变世界政治话语结构的摩托车之旅。

 

2011年12月29日,中国当代极具激情和表现力的艺术家何工只身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重走格瓦拉摩托车之旅,历时三个月完成了一场精神洗礼,记录了一系列充满历史与记忆的旅行文献,创作完成了超越自我的崭新作品。

 

两个纯粹而怀抱理想的逐梦者,跨越60年的精神对话就此展开。

 

本期嘉宾

 

何工,1955年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肇始时期即开始个人艺术实践活动,硕士研究生期间以油画《往事依稀》《巴赫的寓言》等作品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1986年后赴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在多所大学作访问艺术家和客座教授,在研究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过程中,进行绘画、装置与观念艺术实践。

 

对话

 

创作的过程无疑是一次修行

 

记者(以下简称记):看了你这次的作品,感觉没有以前那么胶着,更清晰,更有力量了。

 

何工(以下简称何):行走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过去的东西毫不吝惜地否定掉,因为距离太近,对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中的那些粘连、纠结部分会感到犹豫,逃开后,解决这些就容易起来。

 

记:你的绘画部分表面看起来和南美这次旅行没有直接的关系。

 

何:是,除了图片、文献和装置部分,绘画部分的确和这次南美之行看起来不是有直接的联系。我这次的创作,更多的是和我在途中的思考有关系,绘画部分延续了我一贯关注的一些话题,是复杂内心的反映,一种下意识的流露。

 

记:尺幅这么大,似乎显得很不市场。

 

何:是,就这个问题我和刘杰还有一些小小的分歧,他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创作。这些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是我在途中就构思好了的,我还没回来就打电话让助手给我订画框,他说这么大啊,我说必须这么大。对我来说,画这么大的画所耗费的体力和心力都极具挑战性,整个创作的过程无疑是一次修行。我是3月1日回到成都,凌晨两点多到家,时差,睡不着,四点多我就到画室了,就是那种迫不及待要开始的心情。在这次画展开始前十天,我大概每天都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把心脏病都累出来了。

 

叙述

 

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追风人

 

2011年12月某日的美国城市圣地亚哥,凌晨五点,何龙开着一辆高尔夫电瓶车,穿过一幢幢散落的别墅,将何工送到小区大门口,一辆出租车正等在那里,准备把何工送到机场。何龙一挥手,“大哥,再见,一路保重。”这句平常的道别语瞬间让何工穿越到半个世纪前,记忆中也是这样的清晨,爸爸妈妈带着弟弟送别即将下乡的他,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弟弟也是这样挥手:“大哥,再见,一路保重。”

 

出租车司机是华人,来自吉林,他对眼前这位留着长长的卷发,看起来有些严肃的同胞充满好奇,问了很多想搞清“你是谁”的问题,因早起而疲惫的何工无暇应对也无从回答,他以自己想要睡觉为由避开了司机的聒噪。闭上眼睛,司机的话却让他的脑子一刻不能停歇,“你是谁?”“我是谁,我是如何走到了这里?”何工问着自己。

 

正是这样的追问和困惑,让何工踏上了这次旅程重走切·格瓦拉摩托车之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