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冬:太阳底下无新事 2012-07-07 10:31:07 来源:顶层杂志 作者:王定如 点击:
三十二岁的谢晓冬曾在媒体界有过五六年的职业生涯,2010年秋加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行,今年2月被任命为副总经理。从匡时的市场总监到总经理助理再到今天的职位,动作很快;而匡时短短七个年头,跻身北京四大拍卖行之一,也不慢。对此,他谈的不多,但是讲到工作中的“方法论”,哲学出身的谢晓冬说

北京匡时2012春拍故国情怀—明遗民书画专场《种菜诗唱和册》系列作品

北京匡时2012春拍故国情怀—明遗民书画专场《种菜诗唱和册》系列作品

 

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或许从社会的角度看来,在媒体的这几年一直在向上发展,但是我不觉得——普通记者、资深记者、高级记者也好,还是媒体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对我来说并没有不同。做任何事情,我都是一以贯之的方法,按照理性去做。”从动心到下决心,中间考虑的过程有半年。

 

“匡时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不一样,首先是老板,董总的文人气息很浓。”记者打断了他,“那你考察过其它的拍行了吗?”“那倒没有。”“你考虑了半年但是却没有调查业内情况?!”“朋友介绍说不错,自己的几个基本判断也大致无碍,差不多了。”

 

“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很重要,他的个人能力与事业心是我最看重的地方。西方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在企业的成功当中占据了很大的因素。”谢晓冬还未入职前曾来看过一次匡时,那时候董国强带领的团队给他的感受是生机勃勃,“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的。”他观察到领导人与团队的情况,“那时候只能是基本面。因为我没有这个行业的从业经验,选择平台的时候,也不可能去选择一个各方面都很完备的公司。匡时是一个发展中的平台,我可以选择跟它一块共同成长。”

 

“除了跟董总学习之外,对于匡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它在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谢晓冬希望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还有人脉来帮助自己的新平台,这是他的出发点。“我记得我刚来匡时的时候,有朋友说,‘匡时是个邪教”,一个老板带着一群员工,没日没夜的加班,大家还特别来劲。我调侃的回答说,这事好啊,这样的公司才具有成为一个伟大公司的可能性啊。”

 

匡时现有的员工都抱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领导也能以身作则的带头加班加点,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一个创业公司的特点,随着公司越做越大,这种状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一家成熟的大型企业,你往往看不到这个样子,员工都是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那就需要做出改变。

 

首先是制度,“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时候需要众人协调做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制度就尤为重要。”明确的分工和流程来保持效率跟质量,与行政、业务、用人和激励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分不开。第二是人才,团队的扩大同时要保证精英化。拍卖行是一个典型的轻资产公司,没有多少固定资产与机械设备,最大的成本是办公场地的租赁、员工差旅、品牌营销,“利润率是比较高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智力型的高端服务业,不需要代工跟制造生产薄利多销的产品,通过数量来达到盈利目的;业务方面,可能一个员工顶十个人,有能力的可能顶一百个人。在鉴定方面,法律上没有要求拍行对拍品进行保真,但是实际操作中,赝品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时候对人才的要求就“拔高”了,丰富的鉴赏知识、跟人打交道的经验、吃苦、应对突发状况……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具备,“体力智力得好,情商得高”,谢晓冬笑道。

 

“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排在第一位的是业务人员,这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模式——找不到很多很好的拍品,就没有办法跟别的公司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只有业务也不行,因为拍行是一个服务型行业,让客户满意,需要在各方面有很好的配置,比如宣传推广是否到位,付款问题,客户接待,还有保管、运输和修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