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王薇:龙美术馆是我未来的事业 2012-07-08 12:05:28 来源:中奢网 作者:青海巫上师 点击: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对艺术品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通过艺术品收藏,我不仅得到了很多乐趣,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结交到很多好朋友。艺术品带给我的很多很多,我也不能辜负它们。我会把美术馆当成我未来的事业,当成我的又一个孩子,去精心呵护它,和它一起成长。

沈嘉蔚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沈嘉蔚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记者:艺术市场上成名艺术家的同名作品或者二版作品很多,您怎么看这些作品?

 

王:我不止一次发现,一些艺术家出于经济原因重画当年成名作品的现象。对于这类作品的收藏我会非常审慎,尤其关注创作年代。基本上,艺术家后期出于经济动力而重画的作品,与当年充满激情的作品无论如何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真”,没有真情的作品,还有什么意义?那时期的艺术家、那时期的创作、那时期的悲欢离合起起落落是深入骨髓的,是模仿不来的。所以,对于一些艺术家在市场活跃后出于经济目的而重复创作的艺术作品我基本不作考虑。像陈逸飞的作品,我前后买了9幅,如《长笛手》《踱步》等,多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画的。

 

记者:在这么多年的收藏过程中,您有过遗憾吗?

 

王:遗憾是一定有的。在2005年嘉德的秋拍中,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这件作品,拍到1000万元的时候,我当时稍一迟疑,就被欧洲的老收藏家希克以101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了。这件事让我至今都追悔莫及,类似的事情还有几件。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更坚定了我后来不惜代价收藏艺术品的信念,也许很累,但很值得。像2009年看到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这件作品后,我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这是我们当年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一件作品,我抱着势在必得的决心买到了这件作品后,一度激动得掉泪。

 

记者:现在大家都知道你们要办美术馆了,在拍卖会上,会不会出现只要您感兴趣的作品,别人就会跟风的情况,导致拍品的价格水涨船高?

 

王:有这种情况出现,而且好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听说很多人在拍卖会上只要看到我举牌,他们就会一窝蜂涌上来,这样拍品的价格自然就涨上去了。例如革命题材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当时有人已经察觉到我对这类题材的关注和想法,他们也有人跟风,但缺乏坚持。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我策划比较早,目前几个专题的重要作品已经在9年间大部分被我不动声色地归入囊中。

 

记者:收藏这么多年,有没有走眼或者失手的时候?买到假画怎么办呢?

 

王:买到假东西的经历是一定有过的。不过,我对自己的眼光很有自信,只有在入行之初我买过假画,不过数量很少,大约在1%左右。这些假画,我也就只能放在家里了,绝不会再拿出去害人。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使我知道,作为一个收藏者必须善于学习有关知识,多阅读、多思考,才能进步,盲目跟风一定不行。比如说,收藏“红色经典”,就要从学术角度梳理“红色经典”代表性画家、代表性作品,梳理“红色经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等等。要是不做这些工作,肯定做不好收藏,未经用心策划、体系不明的作品,肯定不成系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有很多人的藏品数量非常可观,但如果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我认为这样的收藏长久看来意义不大。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对艺术品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通过艺术品收藏,我不仅得到了很多乐趣,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结交到很多好朋友。艺术品带给我的很多很多,我也不能辜负它们。我会把美术馆当成我未来的事业,当成我的又一个孩子,去精心呵护它,和它一起成长。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